《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409。2020-3-3》
今天是庚子年戊寅月乙巳日,二月初十,2020年3月3日星期二。
第二十三章【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船山讲解说:“在己为"形",被物为"著"”。
这段讲解的意义在于揭示了思维运动的环节构成和关联关系。比如说“在己为"形",被物为"著”,这一对关系的描述,不仅区别了“形”和“著”的环节,同时隐约地揭示了背后有着有所指的内涵,这使得“诚则形、形则著”这句话,豁然洞明起来,立体起来,分明起来,活起来了。
首先, “在己为"形",被物为"著"”,说明“形“和”著“其实是一回事,只是,当我们从前后上下两个角度看时,就会出现这两种区别。前者为"己",是“我”内在地"致曲"时必然表现为“形“,推致他者时则必然地表现为"著"。既然是一回事,那背后是什么呢?"致曲",简约说来可以理解为"诚"本身。
现在看到,《中庸》的这段内容,是极其抽象的,所谓的极其抽象的意思是说,这是纯粹理性的思辨的论述,只有逻辑上的概念和概念之间关联关系的运动,且,没有对应的实在的物件作为对照。这种论述,不能打比方,一打比方就会错,因为这不是描述自然事物,这是纯然的逻辑论述。
船山的这段讲解,实际上涉及到我们之外的外部事物、即自然界,如何内在化的逻辑过程问题。按照我们通常的自然思维,往往认为外在的东西都是客观存在的,其实,如果没有人的思维构造,如果没有我们加之于事物的概念,如果没有通过语言使之有所秩序的表述,那么,任何一样事物,都不会有任何意义,马克思称自然是“人化的世界”是对的。语言不只是由直指和发音构成的,而是由语言中特有的逻辑秩序和特定的概念范畴表达出某种意义,然后,我们才能够认识和谈论自然和社会所有的一切。
’在己为“形”,被物为“著”,内在有环节,背后有内涵。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中庸〉》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