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路西法效应》之名至少在十年前,由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报告写成,讲好人如何变成一个恶魔。顾名思义,讲的人性的阴暗面,那时年岁尚小,自觉不能承受生活的真相,于是只是想读,却没有付诸行动。近年心智愈发成熟,已下定决心接受世界的本来面目,于是阅读《路西法效应》便提上日程。
购入纸质书,真的开始阅读时断断续续,究其缘由,不过是因为学术性文字毕竟晦涩难懂些,阅读时颇为艰难,不过好在读完了。
在阅读纸质书之前,观看了2015年电影《斯坦福监狱实验》,由心理学家津巴多《路西法效应》改编而成,内容相近,没有什么大的出入。电影相较书籍来说,观看障碍要小一些,2个小时的时间里很快就看完了。看完后义愤填膺,果然与我之前预期一致,因为最可怕不仅是在这个实验中所揭发的人性之恶,人在恶的大环境能够做出什么可怕的事情来,而是这个实验所没有继续的,已知这样恶的人性条件下,每时每刻在全球各地所发生的比实验发生的不知多少倍的恶,以及那些令人发指的恶不会像实验一样可以停下来,不会像实验一样为人们所知。所以实验揭露出来的每时每刻在世界各地发生的不为人知的不可想象的恶。这样的启示,难道不够令人胆颤心惊,毛骨悚然?
一句题外话,最大的恐惧乃是对不可知的想象。在真的阅读、观看、体会过之后,会发现看到的恶,不及想象的万分之一。所以,不可畏惧恐惧本身。换言之,恐惧比利刃伤人。
然后购买了纸质书看,根据《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看法,阅读社科类著作,阅读完后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对行文结构做出梳理。之前对学术著作做出梳理对我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然而我发现对《路西法效应》做出梳理并不太难。可喜。
文章是以一个很流畅的格式写出的。首先开头对斯坦福监狱实验做了一个很简单的介绍;然后是斯坦福监狱实验的详细过程,这一部分占大篇幅;再次,斯坦福监狱实验对心理学的贡献;最后,举出世界上真实发生的可以佐证斯坦福监狱实验的个案,比如: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事件;最后的最后,指出了如何对抗恶的大环境情境影响。
其中,在阅读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事件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大开眼界,简直就像认识到了另一个世界,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在真实事件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残酷,这些不会在童话故事、小说中出现的东西,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在阅读书籍和观看电影之后,得到不同的观感,似乎是因为电影中表现得更鲜明些,那些反抗与耻辱的表情,反抗逆境做出努力后失败的无奈,深入心弦,更能够调动人的情绪。所以,看完电影之后更义愤填膺,觉得这个世界太坏了,人性太恶了。想着每时每刻世界各地不知道发生多少起比这个实验更恶劣百倍、千倍的事情发生,却无人知晓,无人阻止,就片刻也不能忍。但是相比读完书籍之后,却没有这样激烈的情绪。可能是阅读时间长,实验过程心理学解释的文字更晦涩,心思多用在理解行为的心理学含义上去了,所以反而没有激发不理智的情感来。当然,斯坦福监狱实验不是为了调动观者的情绪,而是为了揭示一种关于人性、关于情境的认知。当然是书籍更优,因为其表述得更详细、更系统。只是,两者之间的区别显示了电影这种视觉表现形式在短期内能够给人带来更大的冲击罢了。
关于如何抵御恶的情境影响,书中说了几点,摘录如下:
步骤一:我犯错了
步骤二:我会很警觉
步骤三:我会负责任
步骤四:我会坚持自己的独特性
步骤五:我会尊敬公正的权威人士,反抗不义者
步骤六:我希望被群体接受,但也珍视我的独立性
步骤七:我会对架构化信息维持警觉心
步骤八:我会平衡我的时间观
步骤九:我不会为了安全感的幻觉而牺牲个人或公民自由
步骤十:我会反对不公正的系统
虽然对心理学不了解,但《路西法效应》中提到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应该是心理学的一座丰碑。把注意力从个体转向了大众,或者情境。二战时期纳粹的种族大屠杀也是一个重要的例子。社会、权力、个人意志的屈从、群体性暴力乃至乌托邦正是世界众多面貌之一,值得去探究,去追寻。
总的来说,推荐。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读书笔记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前段时间我们追了几部剧,看了几本书,其中一本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看过,不过我觉得还是很值得安利的(☆_☆)下面正文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