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扑,陆陆续续被隔离一个多月。
偶尔关注远远的世界,偶尔想想自己的小心思,庸人自扰许久,确是有很多想要表达的。
借此机会,想起了被搁置已久的《觉醒年代》,本剧自去年上半年受朋友安利,缓缓看到“五四运动”就暂停追剧了。
虽然也十分仰慕鲁迅先生以笔代戈的魄力与文采,可一直隐隐束缚于“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桎梏。前几日凌晨看完剧,又一次认识到了自己的浅薄。
擅文者,以笔问剑,杀人诛心,又如何真的敌不过?
不然,我又怎会追剧到半夜三更哭得像条狗呢。
以上,胡侃二三。
——
(不依故事线阐述,仅谈及个别角色)
一枝独秀,满门忠烈。浅谈小家。
故事始于一代网红“秀儿”回国始创新青年杂志。从小家的不理解,来缩影当时并不乐观的大环境。
延、乔作为膝下双子,长久缺失父爱,对于一个连“父亲”称号都无法合格的“伟大的人”,是无法理解的。那些大志向、大理想,难免会让人觉得触不可及,甚至听起来像极了“伪君子”的说辞。
而蔡公的三顾茅庐,文科大学长的称谓,文化大运动的诞生,伟大的事业光环覆盖,仲甫先生的个人魅力,近乎表现出一种豁达有谋的神性。
正如世人无不称赞“大禹三过家门不入”,可若是真正换作至亲至爱呢?在宽容的屋檐之下,多的是无声的委屈和故作坚强,是另一份甘愿牺牲的神性。
身处当时的境况,若是想要佐助理想,成家便难以兼顾。二者如何失衡,是伟大的仲甫先生已有失败案例上演在先的。所以,哪怕经历一次次失败的“无政府主义”实验,哪怕可以接受改变立场成为与自己父亲同一战壕的队友,延年与父亲的和解也仅限于此。
大家当前,他无法指责父亲在小家里的失职,何况自己也必将紧随其后,故只称呼父亲为“封建大家长”便点到为止。更偏执的反抗,是他选择让自己孑然一身。
为了理想,选择更加适合社会的思想追随,是他的妥协。
明知改变不了什么,只能自己拼命证明什么是不该。不成家,是他的执拗。
而后世的我们,表达遗憾和敬仰的方式,是延乔路,通往繁华大道。
弃医从文,狂人封神。浅谈才学与才子。
当然,谈到才学的话,鲁迅先生的美感必不能不提。北大使用至今的“肩扛双人”标志就是先生的作品,排版、设计、美化,放到现在也不落人后。但以下,偏重文字。
先生在本剧中镜头甚少,却格外吸睛。《药》的出场,浓墨色调带来的压抑扑面而来,叫人连愤怒都无处宣泄。
他的才学为原本苦闷的生活撕开一道口子,辟出一块清净地。可越写越清醒,越清醒就越感无力,是更难更苦的自我煎熬。
对抗大环境,一人如蚍蜉撼树;且看小家庭,孝道、兄道、夫道,哪一个不是落在瘦弱肩膀之上。倒不是瞧不上糟糠之妻,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裹小脚的她,是母亲用计骗回国娶下的,大字不识一个不说,谈天只知家长里短。
先生遇事想得通透却不爱外露,没别的法子,就写。
写铁屋子里沉睡的人,写不愿揭顶但擅于调和的人,写吃人的人。笔下的人,不是癫狂,就是慢慢走向癫狂。有大家一眼就看得出的“疯了”,也有隐晦的,同“老爷”一般的疯了。
才气难掩,每一个字似乎都恰到好处,看不出有词不达意的困扰,是才人的幸。
可怎么表达郁气,都无法写出一个自在的自己,该不该算是一种不幸呢。
兼容有度,迷惑蔡公。浅谈为人。
这是一个前期个人魅力极大的角色,不失儒雅与立场,处事诚恳正直。可也正是这份兼容大度,让人疑惑。怎样的经历能在打磨掉傲气与锐气的同时,让人保有自信?守住公正不偏袒一方,到底是笃定了可以不在乎?还是哪里生来的底气可以稳住结果?
凭空想不明白,这才了解起先生的平生。
高校空降一把手,慕才而不妒,拉拢得了新旧学坛势力,慈眉善目却又能稳当镇场,面对官僚同样周旋有余。虽然剧中并未对先生的为人处世着墨过多,但想来也知道,着实不会是个简单的人物。
让人最为理解的,反倒是他的“清党”行为。那是一种摆于台面上的自私,是人在感受到即将被动摇生活之根本时,不顾一切露出爪牙的狼性。
原来,当自身利益被涉及时,大家的样子是相同的。
虽然这种做法,在大多数人眼里看来属于大人物的晚节不保,却也为先生的形象增添了人的部分。
所以,到底是行一生好事,落一个糊涂在后边,值得惋惜?
还是任性一世,回头是岸,值得称赞?
只可惜啊,后人的言语,总是那么双标,偏要人一步都不可踏错,才道无愧。
怪杰和腐儒,辜氏。浅谈信仰。
说起当时的大环境,革旧迎新是必然之道。不破不立是大多数人的共识,那些封建的、奴性的,早该被舍弃。可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怎可能毫无可取之处。就连早秦,都有“车同轨书同文”的觉悟,何况当时呢?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变数中最难的一步,其中的边界更是耐人琢磨。而老先生最为豁达之处,便是懂得适可而止。
老先生学识渊博,精通多门外语,留洋归来任教,却留着半身长辫,是个骨子里守着根的学士。
前期他一味反对新文化的种种表现,妥妥一副半生洋文化白读的模样。可也正是那厚重的传统文化气息,后面才有了更鲜活立体的形象。
他没有年轻学者的好胜心,不屑于手段与小计,凡看不惯的一律明着来,坦荡得跟反派丝毫挨不上边。固然也有为老不尊的时候,却大多倔得有理有据,不是个只凭年龄论资质的傲慢之辈,总的来说,是个十分可爱的老头。
记得剧中最吸粉的一幕,就是老先生大谈自己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就拿火药来说,之于“炮弹”和“烟花”,就是那刻在骨子里的差异。也正是老先生最想要守住的根。
而后,便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于后世的我而言,到底何为根?
再难许卿。浅谈爱。
这一篇幅,是反复删减之后加上的。谈了那么多男性,还想聊一聊女性。有些纠结的是,不知是该写守常先生的“姐”?延、乔二人的“姨妈”?还是那个落落大方告别的柳眉?一个是两小无猜的一路扶持;一个是志趣相投的不雅之恋;还有一个是有缘无分。
哪一个单拎出来都可大做文章,可又似乎讲的是一个道理。想来想去,还是一块写了罢。
有研究说,世界上最恩爱的夫妻都有过无数次想要杀死对方的念头。两个陌生人相处,本就无血缘关系,没有谁应当对谁好。受了偏袒,便想起老一辈教导下来的“礼尚往来”,再给加倍还回去,一来二往之间,这事才算成了。
就像《小王子》里的玫瑰,更艳更香更娇弱的比比皆是。可不断地投入与偏爱,让小王子愈发珍惜,玫瑰才变得独一无二。
只是,我们都该知道的,世间的爱慕、情欲,向来并非独一份的。越过时间长河来看,不过是一个个相同的时间块,署名长幼之别而已。
匆匆几十年,美景交替,若是身旁人持续迭代,谁又能说得清楚哪一份偏心更甚?
就像那旅途中的狐狸,同样是独一无二,谁又能说小王子不曾留恋忘返?而那唯一的玫瑰,到底是时间搅了局?还是……已许国,再难许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