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论你曾经有没有这样的特点,反正我有。
以前很长一段时间,我说话老是不过大脑,甚至在最早之前,要有人提醒才知道自己刚刚又说了混话。
后来,逐渐接受了自己存在这样的特点,也开始慢慢注意,然而往往总是话已经说出了口,才意识到这句话不该说,或者这句话不该这样说。
“泼出去的牛奶,说出去的话。”
我开始对自己的这个特点深恶痛绝,每天要在内心谴责自己好多次,直到有一天终于找到了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重要的场合,第一时间选择不说话。
因为知道自己的瞬时反应错误概率大;因为也确实不知道到底要怎么说,所以沉默可能才是最好的办法。
而后如果通过片刻的思考真的想通想清楚了,此时的开言才能算作得当。
2
看了第一part的内容,如果你以为笔者的这篇文章是讨论如何说话的,你可能就猜错了。
今天笔者想与大家讨论的其实是以上这段“认知自我认知”(是不是读起来有点绕)的内心戏,这也是李笑来最近安利给我们的一个逼格颇高的心理学词汇:元认知能力。
所谓“元认知能力”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对自己思考过程的洞察、理解、分析和再造。
在上述“说话不过大脑”的栗子中:
1.“我”先从别人那里知道自己说话不过大脑的事实;
2.再到知道自己说话不过大脑但事后才发现;
3.然后反复对自己的思考过程提出批判;
4.接着在反应的模式中增加了一个步骤:沉默或者以沉默为思考争取时间;
5.最终得到了一个比之前要好上不少的结果。
3
李笑来认为:元认知能力的强弱甚至会影响我们每一个方面的能力。
以笔者前几篇与各位讨论颇多的领导力来说事儿,很多元任职能力弱的人觉得自己不适合做领导岗位,因为TA搞不定别人。
长此以往,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各种搞不定,TA会逐步降低对自己的评价,甚至依靠这些“事实”笃定自己的这种看法,然后越来越觉得做领导是一件痛苦不堪的事情。最后,就算TA不想离开领导岗位,TA所带领的团队由于绩效的低下也会逼得自己不得不下课。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元认知能力强的小伙伴是怎么洞察、理解、分析和再造自己的思维过程的。
为什么我搞不定TA? - 因为TA总能找到理由反驳我的观点。
TA反驳我的观点我就没辙了吗? - 因为这让我每次找TA议事时总是倍感压力。
倍感压力时我通常是怎么做的? - 我由于害怕被拒绝所以最终放弃再去找TA。
从上述“内心戏”里,我们可以看出,先不说事情应当如何进展,一个领导者搞不定别人的真因往往由于内心深处的“害怕被拒绝”(这是大概率,不排除小概率其他原因),而不愿多次迈出交涉的行动,以致自我预言的“一语成谶”:你看,我说我搞不定TA吧。
而倘若你开始锻炼元认知能力,分析出“害怕被拒绝”这个根本原因,从而再造思维过程,你就可以这样做:
1.恐惧出现时告诉自己,我不害怕找TA,但我不会就这样就去找这个刺头议事;
2.既然TA总能找到反驳我观点的理由,我就先假想TA可能会说出哪些理由,然后一一做准备;
3.我事先还要找好更多能支持我方观点的事实,以此作为“战斗”时可以随时祭出的王牌;
4.最后再检查一遍,我的这些准备已经足以让TA哑口无言、讨饶服软了吗?
从毫无准备并害怕被拒绝,到以准备战不备;先求胜,后求战。这种思维过程的转变正是元认知能力锻炼出了肌肉所带来的效果。
4
再从职场切换到家庭场景,夫妻之间的争吵往往会令双方说出恶言,干出傻事。
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如果后悔于自己的言行,会在冷静下来后在脑海中回放交战时的场景:
交战的起因是什么?
是TA的哪句话触动了自己的神经?
自己又怎样做出了反击?
语言或行为攻击是怎么升级的?
……
最重要的是:
1.下次,我在哪一步,会怎么做,从而解决冲突?
2.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帮助我控制对方和自己的情绪?
写在文末
人类成长的进程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元认知能力不单单是“吾当一日三省”这种流于口号的鸡汤,更是能够细化到毫厘,给自己的大脑做一场FMEA(失效模式分析)式复盘的工具。
今天,你我在通读/撰写了这篇文章后,开启了这个重要的能力,有人强、有人弱。但不论你我的起点如何,正如李笑来所说:元认知能力也必然会在刻意锻炼的过程中不断被加强。
不是吗?如果你也认同,恭喜你,本次头脑操作系统,升级成功!
点击“影响力”,给你看那篇提高领导力和影响力的文章。对自己思考过程的洞察、理解、分析和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