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源人不知道的事:(一)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 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 东汉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 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 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 官渡之战
208年 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国建立
221年 蜀国建立
222年 吴国建立
230年 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 魏灭蜀
265年 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 东晋灭吴
316年 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晋太元年间是376-396年,那么就是说从秦到晋已经有接近600年的历史。何以“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二)村人为什么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作者为什么要设计一个不守承诺的渔人形象?
有同学说,因为人性复杂。承诺得再好,在利益面前不堪一击,况且这个渔人估计早就打好了算盘,如此所在,一定对自己有利。于是,出来后便“处处志之”。又“不复得路”。是对不受承诺的渔人的惩罚吧?是印证“不足”吧?这一切都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三)为什么又要设计一个真实存在的刘子骥?我看到的一个说发是,作者是相信有桃花源的,写到刘子骥是想说这世间也还有人相信,即使找不到都没关系。相信就好!相信它的存在。
但是,我的一个学生却说,他查过资料,说刘子骥是陶渊明的选房亲戚,文中的渔人就是陶渊明。这就让我大跌眼镜了。我还没注意到这些呢?一查原来如此:
刘子骥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并且是陶渊明的一个远房亲戚,两人志趣相投,经常结伴游山玩水。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推测,陶渊明与刘子骥结伴探险,在一个武陵渔人的向导下,来到了陌生的奉家山桃花源地段,发现了古村落,发现了赤岩山。陶渊明与刘子骥是讲信用的人,为了“不与外人道”,因而在文中陶渊明耍了一下手段,隐去了自己,也隐去了刘子骥。可以说武陵渔人的原型是陶渊明自己。(这点是陶渊明的惯用写作手段,比如他的《五柳先生传》就是写他自己) 陶渊明为什么要到奉家山来呢?陶渊明祖籍邵阳,家族庞大,在邵阳、溆浦一带的亲友不少,陶渊明肯定听到过关于莫徭的传说。
(四)既然是虚构的故事为什么会流传这么长时间?
如前面所说,虽然是虚构的,但人人都希望或者相信有这样美好的一个所在,他反映了人们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