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出差,要去四川和重庆的几个城市,算是南渡。每天换一个城市,每晚住不同的宾馆,工作强度大。几天下来,就习惯了这种工作节奏。
四月的四川,温度湿度适宜,是个美好的季节。前几日,在四川的那几个城市,天气都不冷不热,不湿不燥,早晚温差也不大,风吹在脸上都是温润的,让人浑身舒服。放眼望去,满世界都是嫩绿的颜色(从北京出发时,清明那几天很冷,北京的树还没绿呢),绿色里还点缀着斑斓五彩,那些是盛开的百花,让世界充满了生机,充满了希望。在四川,我每天都开着窗户睡觉,天天早晨都是被窗外鸟儿婉转动听的歌唱声叫醒,这真是一种神奇的体验。
这天,一上午都忙忙碌碌,时间像缩了水一般,感觉那么短,紧紧张张的。还好,总算顺利地结束了在四川广汉的工作。
中午就在宾馆吃个便餐,几样简单的蔬菜,几碟肉食,味道却很好,川菜果然名不虚传。川式红烧肉肥而不腻;四川烤鸭竟然比北京烤鸭的味道还好;很喜欢广汉的面条,早晨和中午都吃了,不过早晨吃的是细面中午是宽面,面条看着很简单,却鲜香无比,我称之为广汉“小面”,没重庆的口味重,不辣。
一顿美食,让这个城市成了美好的回忆。
午饭后,拿着行李上了汽车,直奔宜宾。
高速路上,断断续续听了几集《三体》,其它时间都是昏睡。
天不知什么时候,变得阴沉起来,是要下雨吧?
三个多小时后,车子下了高速。
刚进宜宾,迎面一个巨大的雕像,大家都说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酒器——三足的樽,里面似乎装满了美酒,欢迎来自远方的客人,它又好像要告诉大家一个关于酒的故事。因为宜宾有两样东西闻名遐迩——五粮液和燃面,我猜这个樽应该与五粮液有关吧。
一进市区,发现这个城市的风格与刚刚离开的广汉风景截然不同。你看那些在山腰和平地上的建筑,高低错落,车子走过的道路也是忽高忽低,曲曲折折,山随水转,却铺满了绿色,真是个风景独特、性格迥异的山城。
车子开上了一座大桥,看到了下面的滚滚江水,绿绿的,像流动的玛瑙,清澈而不混浊。司机告诉我们,这里是三江汇合处。宜宾有三条江,分别是长江、金沙江和岷江,就在刚刚走过的那个地方汇合。
百度了一下地图,发现宜宾位于四川盆地南部,东临四川泸州市,南接云南昭通市,西接乐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靠自贡市,有“长江第一城”之美称。由于这里是五粮液的故乡,宜宾又称为人文酒都。
去年,我读了本小说《南渡北归》,其中南渡的故事让我印象极其深刻,尤其是发生在宜宾李庄的故事,记忆犹新。在抗战时期,内地一些知名大学不愿为日本人所用,他们为躲避战乱、想为国家保留和培养人才,纷纷南渡,当时最有名的大学,就是在云南昆明的西南联大。中国后来出现了很多大师和巨匠,都是这些大学这个时期培养的。当年的同济大学、金陵大学、国家研究院、国家博物院就搬迁至宜宾管辖的小小李庄,这里云集了梁思成、梁思永、傅斯年、林徽因等一大批著名学者,他们在李庄渡过了一段艰苦岁月,在那里发生了很多故事;这些大师让李庄成了与重庆、成都、昆明齐名的抗战四大文化中心。
读完小说,我就想,啥时候能去宜宾一趟,看看李庄,感受一下当年大师们的生活状态。没想到机缘巧合,梦想成真,今年竟然有缘到了宜宾。
车子在宜宾市区的街道里穿行,感觉城市面积不是很大,却极具南方的山城特色,空气温润,道路不宽却高低起伏,城市被绿色覆盖,到处是车、是人,街边都是商铺林立,生活气息浓厚。
车走到中山路时,在一个小广场内看到一个极具时代沧桑感的塔状建筑,是个钟鼓塔,塔的上方四面各有一个大钟表。在下午阴沉的天空下,塔默默的在那里伫立着,静静地看着周围的世界。上面的大钟表还一直走着,随着指针的嘀嗒,岁月流淌,塔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听说这个塔,也是宜宾的解 放 纪念碑。
终于到了住宿处——军分区招待所。
晚饭简简单单,饭桌遇见了一位十五年未见的朋友,我们一见面,彼此都感觉眼熟,都想不起哪里见过。直到我回到北京,偶尔翻看东西,看到了一份名单,才想起我们曾经在一起学习,几个月的培训,还是同学啊!
岁月,让很多东西都跟着流逝了。
那晚都吃了些什么,没多少印象了。只记得菜很辣,很正宗的川菜。模糊记得有什么鳝鱼糊粉丝、干炸鳝鱼段、鸡汤、清水煮青菜、红烧肉和米粉肉,味道尚好。
我们吃饭时注意力被分散了,大家都聚精会神地看电视里的新闻联播,那天南海正在海上阅兵,大大还发表了重要讲话,我国向世界展示了海上力量和自信。
新闻联播完了,晚饭也结束了。
晚饭后,时间还早,天刚黑。宜宾的朋友建议我们出去散散步,看看宜宾的夜景。朋友说,我们住的地方离翠屏山很近,景色很美,可以去那里走走。
翠屏山公园在当地很著名,它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城区西北,是集名胜古迹与森林风光为一体的城市森林公园。翠屏山挨着宜宾的另一座山——真武山。
翠屏山竹木森列,山色四时常青,苍翠欲滴,且山势巍峨,屏峙江岸,故得翠屏美名。听说公园里百草园、动物园、哪吒行宫、三友亭、三江一览楼、盆景园、儿童乐园、茶园、露天影剧场、赵一曼纪念馆、翠屏山庄等景点,山麓顶端还有古迹明代千佛寺、神仙庙等遗迹,现在亦被修整一新。山上有唐代石刻千佛岩。“翠屏晚钟”是“宜宾八景”之一。每当丽日晴空,可从山顶俯瞰宜宾全城;极目远望,著名的“叙府三塔”:鹫州塔、白塔、黑塔鼎足而立,一览无遗。
我们坐车到达半山腰,一条宽阔的柏油路,蜿蜒曲折,环绕着山。两旁绿树扶疏,藤萝缠绕,百花飘香,是宜宾城的一个大氧吧,也是市民绝佳的健身场所,每日清晨上山锻炼的市民有上千人。
这时天色更加阴沉,憋了一天的雨,到晚上也没下,空气潮乎乎、湿漉漉的,身上有些粘腻,已有了夏天的闷热感。
我们沿着环山道,快步而行,道路被高大的楠树、松树和一丛丛毛竹覆盖。路旁装了路灯,照亮了脚下的山路,不时有锻炼的市民从身边快步过去。在山里走,明显感觉空气比山下清新和凉爽了许多,应该是负氧离子的功效吧,刚进山竟然有些醉氧,果然是休闲散步的好地方。
我们一路走一路聊,不知不觉就回到了出发处。转了一圈,大家意犹未尽,兴致勃勃,还想看看长江、金沙江和岷江在宜宾的三江汇合地。
城市小,去哪都不远,几分钟就了。
一下车,就看到了江。
宜宾的人民爱美,也善于发现美,他们把江边的建筑都用灯装饰起来,红的蓝的黄的,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风景。我们在一个观景平台上站住,当地的朋友说,这个台子底下就是三江交汇处。
我环视周围,见旁边一座高楼的霓虹灯打出了几个大字:‘’万里长江第一城‘’。
走近平台,扶着栏杆,向下望去,三江呈“丫”字状,江水就在这里汇合,水流很湍急的样子。
抬头,见岸对面有座山,朋友说那是白塔山,因为山上一座白塔而得名。仔细看,果然有一座被灯光照亮的白塔伫立在山上,塔旁边是一条如绵延长城的建筑,不知道那是什么。这地方有山有水有树有桥有路有塔有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在现代化的灯光照射下分外漂亮,一副活生生的、绝佳的山城画卷。
我们站在这里看风景,估计也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晚上走累了,第二天起的很晚。醒来首先听到的依然是外面鸟儿婉转的歌喉。拉开窗帘,见窗外飘起了淅淅沥沥飘着小雨,似有似无的样子,丝丝缕缕。
从窗口向下看,看见了一幢低矮的民居,屋顶上覆盖着黑瓦,很古老的样子,在细雨的滋润下,油亮润泽,闪着异样的光彩。
在宜宾,终于吃到了当地制作的燃面。
很早就听说过宜宾燃面,太有名了,几乎各大城市都有燃面的招牌。
七年前,一对从宜宾来到北京的中年夫妻,在我家小区附近开了个小小的宜宾燃面馆。小店不大,只有几张桌子,只卖面条和快餐,味道不错。
刚开业那几年,我是他家的常客,我喜欢吃面。
店老板告诉我:燃面其实是指专干拌面,把碱水面煮熟,捞出来,面里加入辣椒油、芽菜、肉臊子、花生碎和调料,拌匀,讲究每根面都要沾满油,用火柴能点着,所以叫燃面。
其实我不太喜欢这种干拌面,太油太干,每次吃燃面,都把面汤倒入半碗,后来再去那家小店,索性都只点汤面,什么牛肉面,排骨面,肥肠面……
面馆老板告诉我:宜宾当地人爱吃燃面,几乎天天早晨都吃,怎么吃都不烦,因为燃面极其扛饿,是干力气活人的首选。
我总觉得宜宾当地的燃面味道更地道,吃起来的感觉还要好些。也许是先入为主,反倒觉得没有我家楼下小店里的燃面好吃,宜宾当地的燃面更油更干更硬,面条上沾满了肉臊子和芽菜,还有切的细细的香葱。
一小碗愣没吃下去,燃面降不住啊。还是换了一碗清汤面,汤鲜,面筋道,很顺口,感觉汤面比干拌面好吃多了。
上午的工作依然紧张,要去中航三江公司和相关单位调研,任务不少。
在细雨中出发了。
车从市里穿过,雨中的山城,雾气升腾,朦朦胧胧的,平添了一种美。
到地方了,雨也停了。
一个很有历史感的工厂,高大的厂房,五六十年代苏式建筑的风格,厂区里到处都是高大挺直的大树,有香樟、黄斛兰、银杏和桂花树,几十年过去,工厂的厂区变成了花园式的院落,路过一处库房,房顶上的一大片三叶梅吸引了我们眼球,我们驻足观看,这些自然生长的三叶梅成了气候,成了工业园区里的一道风景。四月,花儿开的正是茂盛,疯了一样肆意地开着,那么红,那么艳,在阴雨里更是娇艳欲滴,摇曳生姿。
车间就在绿树掩映中。
其实让我们肃然起敬的还是人。人的创造力是无穷的,这些在山城的人们,干了很多伟大的事情,完成了许多不可想象的工作。
座谈,又让我们知道了很多不平凡的事。这是片神奇的土地,这里的气候和资源造就了五粮液,李庄也书写了一段神奇的历史,这个时代,也应该会有些故事吧。
中午在岷江边吃的饭,看着滔滔江水,吃着店家独特的大包子和薏米汁,感觉很好。
这也是一种意境吧。
吃完午饭,就要赶往下个城市。
路上看到了去李庄的路牌,离李庄这么近,却不能去拜访,可惜。
就这样与李庄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