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谈论中年人最大的危机,观点是:中年人最大的危机是社交危机。
“你观察一下身边的某些中年人,跟年轻人相比,他们的价值观已经焊死,他们谈论的话题越来越单一,他们的思维模式高度可预测。有什么新东西出来,他们总是用自己固定的那一套观念去理解 —— 如果实在理解不了,就宣布这东西是危害社会的异端,不值得理解。”
“在成长和安全之间,他们坚决选安全。他们身上不但没有朝气,而且没有灵气。”
说实话我当时被焦虑到了,马上不自觉地对自己做了一番检讨:我最近的社交有质量吗,我的社交频率是否有点低了?于是在脑海里开始搜罗一圈自己朋友圈中我认为比较优质的朋友,是不是该联系联系了?
但是转念一想,不对,我这是被焦虑感裹挟了!
最近一年,我开始对社交做了一些限制,不再像以前一样为了让朋友,让合伙伙伴开心,违心地区参加一些聚会或饭局,结果经常是把自己搞得很疲惫,聚会期间也常常觉得无趣,要么是互相吐槽,要么是互相哭穷,要么是听着对方讲一些他生意上的辉煌,然后客气地吹捧一下。这就好比,你赶了一个集,集市上所有的摊位你都要问一圈,摸一遍,却觉得没一个是自己钟爱的,空手而归,意兴阑珊。
于是,后来,我开始会去评估,这场社交对我有没有意义。我把社交分为3类。
首先,如果是合作伙伴,我更倾向于以商务形式解决问题,酒桌文化是锦上添花,绝不是雪中送炭,要适度节制。
比如,供应商要谈正事就来公司,也不泡茶,干脆利索,直奔主体,我们这个行业太透明了,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的,更不必去酒桌上消磨时间,你以为你能谈个更实惠的价格,实际上可能大多数情况下是实惠了对方。至于客户,也尽量精简饭局的次数,高端的客户,其实并不想经常与供应商吃饭聚会,一来是避嫌,而来人家也有自己的家人要陪。
跟合作伙伴的社交,我想前提是了解清楚对方的社交意愿,目的是解决合作中的问题,不给对方的工作增加烦恼,千万不要觉得你请他出来吃饭就是对他好,其实反而给他造成了心理负担。当然,如果彼此已经从商务关系发展成朋友关系,那就另当别论了。
再次是朋友关系,我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你以为可以长长久久,甚至山盟海誓的朋友也好,闺蜜也好,其实当彼此没有交集了后,几乎所有的朋友都会被岁月的风吹散,明明就在一个城市,开车半小时而已,你依然觉得很遥远。而彼此惺惺相惜的朋友,哪怕是一年只见一次,依然是无话不说,心照不宣,哪里需要隔三岔五去约会呢。而普通朋友呢,约多了,对方是接受也难受,拒绝也尴尬,可能还要编个理由蒙混过关。如此,朋友反倒成了个累赘。
最后是新朋友,我认为适度结识新朋友是有必要的,新朋友的知识结构,视野,资源都会帮助你重新认识自己,打开自己。但是新朋友可遇不可求,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平台去认识到一些新朋友,在缘分的助推下去发展一段友谊。新朋友确实是靠社交转化出来的,但是这只是一个关于“价值”和“缘分”的结果,不应该成为你的目的。
所有,不管是合作伙伴还是朋友,适当的社交是有必要的,但是要选择适合自己和且能让对方舒服的社交频率,如果因为社交而焦虑,乱了自己的节奏,让对方感动有压力,那就舍本逐末了。因为你会发现,你大部分的社交,其实都是无意义的,只是把自己喂的更肥,更油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