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完的第一感受就是牛逼、尖锐、深刻、丰富、幽默,比《烈日灼心》好很多,类型片真就那样吧,就是好看而已,你可能会着迷,但《狗十三》是会真正触动你内心最深处共同的生命经验的那种……成长之痛是最日常的暴力,你不能报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你也留不住自己的狗,你关心的是平行宇宙,大人们关心的可不止他们口中的柴米油盐,hypocritical,伪善。
过后看了一些评论,多数都在说影片探讨的是中国式成长教育、残酷青春和成长之痛,我却觉得不止于此,远比青春成长的阵痛丰富得多,狗和13岁一样的地方在于都没得选,其实人都一样没得选,生死不由己,这是生命的悲哀,是电影带给我的最后的感受。
李玩抓着流血的手跑进淋浴间冲洗,瘦弱的身子颤抖着,挣扎着要爬起,很震撼的一幕,这样的影像才有力量,比《嘉年华》好,张雪迎值一个影后。高放想吻李玩,她说我没想那样,高放说我以为你想要个安慰,李玩回说:是的,但不是这样的……幽默、牛逼。看到这你以为拍的是个女性青春残酷物语,然后结尾她弟弟学滑冰,李玩漠然地看着,拍得好,再想想狗,这就是生命的悲哀啊,一层层走得更远,厉害!
用曹导在采访里提及的喜欢的作家塞林格的话说: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
李玩的狗爱因斯坦丢了之后,她后妈出主意合谋爷爷奶奶爸爸买了只一样的新狗硬说就是爱因斯坦,李玩一气之下说:你们怎么是这样对待错误的呢?她弟弟要去公园玩,爸爸骗他说先吃饭再去公园,李玩说他爸怎么能用一个谎去圆另一个谎?原来大人们对待人、事和物这么的不当回事,不认真,一味的和稀泥;弟弟有次拿着撑衣杆把奶奶的额头打流血了,被她妈妈大声呵斥,爸爸又出来当老好人哄骗弟弟,李玩对她爸说:弟弟应该去跟奶奶道歉,奶奶说弟弟太小不懂事不要紧,爸爸也这样说还骂她是个死孩子,溺爱,没有是非观,同样是和稀泥,大人们随心所欲,要么没原则的溺爱,要么随意大声呵斥打骂......当李玩发现大人们世界的真相如此,从气愤到无奈再到表面勉强的接受,她用力反抗过,但被爸爸暴力压制,恐惧过后她快速成长,明白无谓的反抗是没用的,她选择了主动去接受,成为大人们眼中懂事的孩子,这就是社会世俗意义上的成长,但她并未完全放弃内心的道德原则,她相信平行宇宙,演讲没什么人感兴趣她就选择放弃,这样的事情以后多着呢,后来在路上偶遇爱因斯坦,她装作不认识,因为这样也许对她和狗都好,但痛苦并不会消失。
爸爸总是把对她的所有行为都说成是出自于爱,她也慢慢选择了包容和接受,也许是她渐渐明白那是时代对爸爸压制的后果,这是她对爸爸的爱。
大人们也不易,但并不能以此粉饰大量的伪善和错误的观念,你有一天成为大人,尽量不犯但可能免不了犯同样的错误,但不代表那是对的,勇于直面和承认错误、诚实面对自己的内心,如此,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和真正好的亲情才可能建立,不然尽是些在和稀泥的爱的名义下模糊不清的价值观,只会是笔笔永远也算不清的糊涂账。
虽说如此,我还是更想看到和说那些亲情温暖的瞬间,那样的人性才有希望。
电影和文学不同,也各有其所擅长,但每每看到真正的好电影,总让我感受到它的文学性。
就是有一点,前三分之一老让我感觉像在看电视剧,包括李玩的爸爸、爷爷奶奶演得都太像电视剧了,电影感差了点,开头没多久半夜找狗那段,我认为拍的也不是很好,曹导真的是把电视剧当电影拍啊,惯性。
尽管这样,在微博上看到陈令孤的评论说得很好,就用他文章的这句话作为结尾:这是一部伟大的关于人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