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8

文化通史55

今日启发:

Elton:

第四章 中日文化交流的兴盛

第一节 遣隋、唐使与吸收中国文化

初代遣隋使

推古天皇即位,圣德太子摄政后,由于日本国内政治文化革新的需要,积极派遣隋使,学习中国先进的政治文化。从推古八年(600)起,至推古二十二年(614),先后共派出4次遣隋使、以及学问僧、留学生赴隋学习。从此,日本吸收中国文化,已经由间接通过百济、新罗、高句丽等朝鲜半岛诸国传入,改为由中国直接传入,从间接吸收中国文化到直接吸收中国文化,取得了更大的效果,成为日本文化史上吸收中国文化的重要时期之一。

据《隋书》记载,581年隋朝统一不久,“开皇二十年,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比孤,号阿辈鸡弥,遣使诣阙”。开皇二十年,即推古八年(600),这是有关日本第一次派遣隋使的唯一简单记录。《日本书纪》则无此记载。

在遣隋使中,最重要的两次,一次是推古十五年(607),一次是推古十六年(608),派出重要朝臣小野妹子,并有数十名僧众随行,学习佛法。《隋书·东夷传》记载了推古十五年(607)小野妹子首次访隋的情景,当时“使曰: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尽管这次小野妹子出使隋时发生过如前所述隋炀帝对呈递的国书中有关国名的称谓大为不悦,指责其无礼的事,但当小野妹子回国时,隋炀帝派使臣裴世清回访。裴世清抵日时,“倭王遣小德阿辈台,从数百人,设仪仗,鸣鼓角来迎。后十日,又遣大礼哥多毗,从二百余骑郊劳。既至彼都,其王与清相见,大悦,曰:‘我闻海西有大隋,礼义之国,故遣朝

贡。……今故清道饰馆,以待大使,冀闻大国维新之化’”。由此可见,当时日本不仅正式开始有序地吸收我国佛教文化,而且重视我国的维新政治和礼义文化,表露了大力吸收中国文化的意向。

图片

末代遣唐使

推古十六年(608),小野妹子再度出使隋朝。从这次的组成人员来看,比小野妹子第一次出使人才更广泛,有僧人,有学问家,且多为汉人的新旧移民者,以更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吸收中国文化,为己所用。其后在“大化革新”前,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请这次赴隋学习儒学、法律的南渊请安,讲授周公、孔子的教谕。中臣镰足请僧旻讲《周易》。在“大化革新”中,任命高向玄理、僧昱为革新的政治顾问等,让这些留学中国的人员在革新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一时期日本吸收中国文化,不停留在吸收佛教文化上,而趋向更多层面,学习的文化领域更为广泛,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推古二十二年(614)是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派遣隋使,派遣犬上御田锹等人。但史书对此并无详细记载。推古二十六年(618),中国唐朝取代隋朝,统一中原。推古三十一年(623)跟随遣隋使赴隋的惠斋等学问僧归国后,曾上书云:“大唐规章制度完备,已成为一个罕见的国家,日本应该与其保持经常的来往。”由此,日本确立了直接引进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政策,国家已成为引进中国制度和文化的主体。自舒明二年(630)至承和元年(834)日本先后派出15次遣唐使、学问僧、留学生继续赴唐学习。历次遣唐使年表列下。

由此表可见,日本派遣遣唐使的工作一直持续到平安时代前期末。宽平六年(894)学问家菅原道真被任命为遣唐大使,此时正值唐文化盛极而衰,他欲复兴日本本土文化,谏言废止遣唐使而被裁可。从此实行了两百多年的遣唐使制度才被终止。

图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