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时候,刚下象棋的时候,每次都会被外公杀得片甲不留。总是很纳闷,于是缠着他开始十万个为什么。
他也不恼怒,笑呵呵的把棋子摆回到开盘的样子,让我重走一次,每次走完,他都会问我:你想好了吗?就这样,一盘棋能反复的“回放”整个下午。
那个时候并不知道,这样的重复还有一个专有名词——复盘。但是,我记得,赢不了外公的我,在外面却可以所向披靡。
原来,我早早的就享受到了复盘的复利。
02
之后,读书多有复习的习惯,但是直到工作之后,才渐渐有了复盘的意识。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和朋友聊天,关于如何快速精进,有一个观点达成深刻共识:复盘,可以在重复的信息扫描中,收获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将碎片化的点,连成线和面,进而让自己的思维更具连贯性。
现在,通过一个第三视角的视野,用黄金圈法则来回顾一下,此次参与运营群的经历和收获。
1、参加运营学院活动组织
WHAT:我做了什么?
在运营学院中,参与了《关于运营:活动&搞事&点评的那些秘诀》和《朋友圈文案撰写诀窍》两次活动的统筹。
HOW:第一次协调所有事情时,很多事情尚未梳理清晰,但有几个地方自认为做的比较好:一是带领团队复盘,让大家对一天工作的所做所获及下一次改善进行沟通,并特别感谢QUEEN和叶枫的精妙点评,寥寥数语却有很大的力量,感受深刻;二是引入分享老师提纲,让听课和提问更有针对性;三是梳理了岗位职责并尝试做了相应的流程图(尚不满意,修改中)。
第二次,当统筹的时候,惊奇的发现,已经有小伙伴把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概括为一个工具:人机料法环测,居然全部体现在内,而且石墨极大的提高了团队沟通效率,点赞,佩服,并在此基础上对职能和流程进行完善,收获颇深。
WHY:一是为了更深入的了解社群的职能,了解搞事流程,整个过程的沟通协调不就是“管理”能力的提升吗?二是让自己沉入进去,以一种参与者的心态去参加课程的学习,这样效率会更高。三是认识了更多优秀的分享嘉宾和老铁,默默的看着他们的精进,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四是希望能对既有内容提出一些改进意见,供运营组参考。
2、参与运营学院课程分享
WHAT:我参与了《社群营销》的领读,我参与了第一天《时间管理》分享课,分享主题:五招搞定时间管理,哪有没时间这回事。
HOW:领读内容,是与团队小组共计4人,每人按顺序领取《社群营销》章节内容来进行领读,结合自身社群感受、看书心得以及下一步计划进行内容分享。非常感谢一白的把关和支持,才有了最后的分享内容。
我平时在工作中,因为工作原因,经常会用到一些时间管理的技能,结合相关案例,进行一次时间管理的主题分享。
WHY:做内容领读和课程分享,一是受猫叔“利他”主义的影响,想通过分享帮助更多的老铁;二是“以教为学”是最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这两次分享,我对社群和时间管理的认识加深,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了完善;
3、参与运营学院课程学习
WHAT:此次课程安排:文案写作、时间管理、沟通艺术、碎碎念、评文、如何复盘等内容。
HOW:学习最好的状态有两种:一是当老师所讲内容,正是你思考良久却未能阐述清楚的时候;二是当老师所讲内容能给你醍醐灌顶的感觉的时候。
要想实现这两种状态,必须得对课程有足够的了解:我通过提纲、逐字稿、百度等方式:一是提前预习他们有可能讲述的主题和内容,并想如果是我分享我会怎么讲;二是查阅相关书籍,成熟的观点是什么;三是做作业,在翻看老师的答案(特别感谢娜儿老师关于朋友圈文案撰写中,对故事感的形象讲述以及对我作业的翻牌,解决了很久以来的写文疑惑);四是用我自己的观点和现学到的知识,去对标老师的分享内容,寻找差距;五是快速运用到实践。
WHY:这样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复盘,预习——学习——复习,再加上将相关知识形成链接,听课效率一定会大幅提升。
我理解的复盘:一是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二是重要的事情反复思考,详细记录,并定期再复盘;三是把相似的事件记录,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模板。
03
在八期行动营,我收获满满,也让我特别好奇——这样的课程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形成了品牌化的课程,一定有其特别之处。带着好奇,一步步走入运营学院,探索其中的神秘感。此次运营学院学习之旅,又一次收获满满,同时有些不成熟的建议,供组织方参考。
一是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建议对课程进行调整,加入复盘、文案、朋友圈等内容;二是在职位设置上增加内容官一职,可以做读书与写作方法分享、可以做行动营攻关分享,也可对当天主题文或阅读书籍进行内容解读;三是社群的运营活跃度,可以稍微调低,测试比对人员参与度也许更为重要。
此次学习收获颇丰,感恩,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