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他们同行(二):郝景芳
——2019-2020君子兰班下学期第十封信
亲爱的大、小君子们:
周末愉快!
每天过着充实的校园生活,总觉得时间流逝太快,想抓住也抓不住,就如同苏轼诗中所写,“泥上偶然留指抓,鸿飞那复计东西”。
这周二立夏,意味着我们已经走进夏天了,但中原的天气,向来是多变的——上周穿短袖都觉得热,这两天下雨,气温骤降,街上居然又有穿棉袄的行人!
初夏时节,校园里的树木花草都在野蛮生长:站在教室走廊,清晰地欣赏到广玉兰开出一朵两朵硕大的花,走在树下会有浓郁的花香扑鼻;枇杷树上的青青枇杷果越来越大,惹得一些七年级小朋友踮起脚尖摘下来玩,这就是“暴殄天物”了,让人心疼。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这几天花坛的主角不是偶尔开一朵两朵的鸢尾花,不是开出一片红海的酢浆草,而是粉色的打碗花。打碗花本来是匍匐植物,一长串的茎上,可以同时开放好几朵花,状如喇叭,似乎吹奏着粉色的浪漫曲,从早到晚不舍得停歇。
我们的紫竹梅这一周也开出了一朵粉色的小花,娇嫩而倔强地开着,在教室门口迎送着大家。
教室里的一个个生命也在拔节。唐代诗人王勃有两句诗,“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小君子们则是人格与个头齐长,智慧与心灵共飞啊。看着试卷上同学们的答案越来越规范,感觉大家的吸收力很强大!
1
明天就是西方的母亲节了。
母亲节起源于古希腊。在这一天,古希腊人向希腊众神之母希布莉致敬。在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在这一天里,出门在外的年轻人将回到家中,给他们的母亲带上一些小礼物。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由Amanm发起,她终生未婚,一直陪在母亲身边,1905年母亲去世时,她悲痛欲绝,两年后她和她的朋友开始写信给有影响的部长,商人,医院来寻求支持,以便让母亲节成为一个法定的节日。第一个母亲节于1908年5月10日在西弗吉尼亚州和宾夕法尼亚州举行,1913年,美国国华通过了一项议案,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作为法定的母亲节。
对于西方的节日,我们总是有选择地接纳的,比如母亲节,没有谁愿意抵制这个洋节,因为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对孩子的爱慷慨而无私(当然,也会有特别的);天下的儿女都是一样的,总想借个机会表达对母爱的感激对母亲的祝福。西方的母亲花是康乃馨,中国的母亲花是什么呢?下面这首小诗会给你答案:
游子
孟郊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是的,是萱草花,不过不是从唐代孟郊才作为母亲花,在《诗经》里就已经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了。在《博物志》里,说萱草花也叫忘忧草。
那么,萱草花是什么样的呢?
其实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我们平常所见的黄花菜啊(和对兰开出的花形状很像)。平时吃黄花菜的干菜,可能很少注意萱草花盛开的样子,其实很美。有图为证——
分享台湾现代诗人洛夫的一首小诗吧,请你朗读一遍,你一定深有共鸣,会有积累下来的冲动吧。请你明天早上,朗读给你的母亲听——
母亲
作者:洛夫
母亲
卑微如青苔,
庄严如晨曦,
柔如江南的水声,
坚如千年的寒玉,
举目时,
她是皓皓明月,
垂首时,
她是莽莽大地。
小君子们,母亲节,让我们为母亲写一首小诗,或者写一篇散文,或者写一封信,倾诉心声,传达祝福,倾吐心愿吧!你的祝福,你的心声,要表达出来,要让母亲看到、体会到!
2
这封信,继续领大家走进榜样。
上封信介绍的是何江,相信未来我们班里也会涌现出几位“何江”,一切皆有可能啊。
这封信里,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郝景芳。名字已经很熟悉了是不是?先正式介绍一下她的身份吧:第74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得主,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天体物理学硕士。作家,经济学家,3岁女儿的妈妈,儿童通识教育品牌童行星球创始人。2018年世界青年领袖,2017年财富杂志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领袖,2016年人物杂志中国十大人物。
以上其实是摘抄自她的公众号自我介绍。郝景芳,妥妥的社会精英啊。
求学阶段的郝景芳,更是“别人家的孩子”。很多人小时候,都曾经被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笼罩。那个孩子从小学一年级的期末考试,就考年级第一,平时参加各种活动,该玩的都玩,到了高三高考,依然是年级第一名,毕业之后,又拿到硕士、博士和国际奖项。如果有这样一个同学在你身边,是不是很遭恨?郝景芳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
2018年的4月9号,看了郝景芳发的一篇文章,《“别人家”的孩子,也有你不知道的忧伤》,我们就结合文中的部分文字,来看郝景芳是如何成为别人家的孩子的吧。
郝景芳说,她的自我感知,就是向遥远的光亮奔跑的孩子。我们知道郝景芳是个科幻小说作家,创作过《北京折叠》。她说,我在学业上一直有遥远的光亮。但考试从不是我的主要目标。初中的时候,我平生最爱的语文老师给我们推荐了《火与冰》,我和几个朋友后来一直追随先锋文学。语文老师鼓励我们自由写作,我于是写了幽默点评三国,也写了讽刺现实,还写了几个羞怯的小说。那个时候的我,心里野心勃勃想要高中的时候出版一本畅销书。
但高一之后,一系列阅读让我开始无法提笔。……我心里有了光,是马尔克斯、卡尔维诺、罗曼罗兰、福克纳、塞林格、博尔赫斯、加缪。
小君子们,《圣经》中说,“要有光”。郝景芳这里说的有了光,就是这些世界文学大师们让她看到了文学世界的美好,让她有了写作梦,当然也看到了自己的写作天分。梦想,就是引领学业的光亮。
问过不少同学理想是什么,大多数回答都是毫不迟疑的:考大学。可是高考并不应该是目标,只是一个关口,一个重要的关口。
郝景芳说,我知道自己需要通过高考,但从来没有把高考当作目标。高考只是我摘星之梦的一小步,距离洞悉宇宙的秘密,还有十万八千里。我渴望找到宇宙的宝藏,因此必须学一些基本技能。虽然最后的结果显示,我可能永远找不到宇宙的秘密了,但由此积累的技能,应付高考还是绰绰有余了。
大家能够读到,有梦想的人,即使不把考上一所理想大学作为目标,也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因为有梦想助推啊。
关于梦想,郝景芳分享的心得还有建议是:
这是我近期才想明白的事:把梦做大一点没坏处,梦做大了,现实中的挑战都是小事。即使充满失落和忧伤,在别人看来也已经挺成功了。
如果希望我给后来的孩子们一些建议,那可能只有这一点:把梦做大一点,看得远一点,即使做不到也没关系。即使到不了宇宙尽头,也强于只看到水塘尽头。
小君子们,有人说梦想不是用来实现的,意思就是梦想实现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在追梦的路上。即使没有实现,我们也自有意外收获。
3
喜欢文学,高三得了新概念作文一等奖,但郝景芳没有去读愿意录取她的北大中文系,而是选择了清华大学物理系。为什么呢?
她说,一方面原因是,我没觉得新概念作文获奖就能证明自己有文学才能,另一方面原因是,我心里当时还有另一个更远、更强烈的光芒照亮。
这要追溯到小学三年级,我爱上看《少年科学画报》,被里面趣味的机器人漫画迷住了。后来读《十万个为什么》,我在天文卷里读到,宇宙里有一种奇特的星星:"中子星上面每一立方厘米物质,都需要一万艘万吨巨轮才能推动"。我当时惊呆了。后来不止一次跟人讲过,每个人一生中可能都会有一些晕眩时刻,这就是让我目瞪口呆的晕眩时刻。
从九岁开始,我就想学天文学。中间虽有反复摇摆,但是最终我第一志愿填了物理系。为什么不报中文系?因为我最大的梦想是住在群星之巅啊!
高三的时候,我偶然看到一些有关量子力学的科普作品,被深深吸引住了。后来,顺着这条线,我读到了玻尔、海森堡和薛定谔。
在这个时候,我正式找到了人生最大的偶像:薛定谔。读到他的一篇文章,有关宇宙与人的意识,让我一下子有开窍的感觉。有关意识的本质,有关感官与现实的关系。
在那之后,我热烈爱上科学哲学。又找了薛定谔和笛卡尔、莱布尼茨、牛顿的一些文章。我后来了解到,薛定谔三十几岁发表了著名的薛定谔方程,他写的一本小册子《生命是什么》直接影响到克里克发现 DNA。他对古典哲学和古印度哲学有深入研究。他懂六国语言,曾经把《荷马史诗》从古希腊语翻译成德语,他业余时间喜欢写诗,喜欢雕塑,喜欢和生物学家友人一起散步,讨论生命哲学。他低调、内敛、思辨,对经历的二战磨难讲得云淡风轻。
他就是我最想成为的那类人:洞悉世界,洗尽铅华。
大君子们,从上面几段文字,你读到了什么呢?
阅读,让郝景芳找到了人生榜样,薛定谔(你可能没听说薛定谔,但你一定听说过薛定谔的猫,有兴趣的话可以百度一下)。同样,阅读,也可以让小君子们找到人生的榜样,所以初中阶段可以多读一些人物传记。一个学生在求学阶段找到一个榜样,就如同得到光的引领。所以郝景芳说,我的努力是因为心中有光,忧伤也是因为心中的光。我从来没觉得自己就是 " 别人家的孩子 ",因为我心中也有"别人家的孩子 ",他们是真正值得追寻的光。
小学阶段孩子的阅读口味还未定型,你给孩子提供什么他就看什么,所以科普书阅读应该在小学低年级开始进行,不,学前就应该开始。功利一点想,一个女孩小学就开始读科普,上初中后她的理科成绩绝对不会差,而且会有持续的兴趣。当然,不仅仅是科普书,基础教育阶段孩子应该博采杂收,人文科普文学历史等书籍广泛涉猎,高中之前的学习就会很轻松。我们班的悦同学就是如此,小学的时候就每天读《可怕的科学》,读《什么是什么》,所以进入初中学历史学生物学物理,都很轻松,成绩也特别棒。
再回头看看,郝景芳的梦想是如何生成的?是什么助推了梦想?
毫无疑问,是阅读。她说,父母对我的最重要助推是什么呢?回想我的成长经历,文学、物理的追求都是因为阅读。父母最重要的助推就是带我阅读……我因为书而树立梦想,从书中学习,以读书来自我提升。这个世界上,只要一个孩子掉进了书的海洋,他 / 她的一辈子基本上并不用担心走不好。因为这个世界的智慧,都是用书来传承的。
我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求知,都是因为阅读。我以阅读爱上知识,再进入学校学习,这是我学习主要的动力来源。
在郝景芳看来,阅读对于学习的意义何在呢?
在阅读的世界里,我能了解广博宇宙,知道知识的联系和范围。学校的考点是知识海洋的小岛,先见到海洋,再学习小岛,自然不觉得费力。
这个比喻实在是很形象,其实就是我之前经常说的“阅读构建广阔的智力背景”,智力背景越广阔,教材学习越轻松。
女儿才三岁,郝景芳给她看各种各样类型的书,有趣味图片书,有纯粹的童话,有情感哲思书,也有很多科学知识书。她挑选书的品质,但并不限定书的类型。最终孩子会在各种书中挑出她最爱的,反复阅读,反复探索。故事是所有孩子天性中的挚爱。这是最好的思维启蒙。
读郝景芳的阅读经历和求学经历,小君子们一定有很多感慨吧?也一定更理解我为什么创建班级图书馆,理解我为什么在班里抓住机会就推荐图书推着大家阅读了。关于阅读的意义,关于读什么和怎么读,我们在上学期的前几封信里一直在谈,我的观点和郝景芳的观点完全一致。
阅读助推梦想的诞生,梦想助推学业的进步,学业提升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就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郝景芳可以放弃北大中文系考进清华的物理系课堂,考上经济学博士,期间还创作并出版了很多小说散文,并确定了事业方向。
4
今天给大家介绍郝景芳的求学经历,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阅读对一个人的学业的影响,当然还有对事业的影响——
从小学生到博士,经历了22年的中国公立教育系统学习,她一直在观察、追问和思考;从一个作家到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郝景芳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在反思中国教育,她看到了中国教育强在何处:重视技能训练;也看到了中国教育弱在何处:教育眼界太窄,过于注重纸面上的标准化题目,缺乏学习真实世界,也就是说,学习和自己的当下缺少关联,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学科和知识。一个人接受教育,最终的目标是什么?我们接受教育要解决的问题究竟是什么?郝景芳把当前的这种教育成为“有脚无头”的教育,“让我去哪儿我就去哪儿,比谁跑得都快”,可是究竟想去哪儿呢?说不上来。这就造成了大多数孩子高考填写志愿很犯难,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所以郝景芳希望给现有教育体系注入思想和愿景,希望孩子能够具备:宏观思想(看得远一些,想得大一些,以思想引领行动);国际视野(理解世界理解古今,具备思考人类问题的意识,未来做好主内走入国际舞台);问题思维(学会思考问题);跨界联系(能从生活具体的事物出发,超越学科界限,能将生活具体事物与所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解决问题)。总之就是希望孩子能真正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所以郝景芳创立了童行计划项目,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好的通识启蒙体系,她率领团队开发很多通识课程组织夏令营活动,让儿童通识教育走进更多普通家庭,惠及更多普通人家的孩子。
如果你想读郝景芳的作品,推荐你阅读她的获雨果奖的科幻作品,短篇小说《北京折叠》,她的科幻小说作品集是《孤独深处》;如果你想了解郝景芳的思想更多一些,推荐你关注她的两个公众号:“晴妈说”和“童行学院”。
其实从何江到郝景芳,小君子们已经看出来了,很多追求卓越的人物,一定是有梦想有情怀的人,他的梦想,不是关乎自己的功名;他的情怀,是对更多有需求的普通群体。这也是鲁迅的那句名言要表达的意思吧: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和我们相关。
愿你也拥有他们的视野和情怀,朝着自己的梦想奔跑!距离中考还有两个月,保持奔跑的姿态,目视前方,脚踏实地!
好了,时间很晚了,这封信就到这里吧,比较长,慢慢看。
你们的,王老师
20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