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6 泉州三日D2上

D2

今天选择的是包车一日游,因为跑的几个景点比较分散,当地气温在30℃前后,太阳又晒,我个人觉得包车是非常好的一个选择。

第一站

梧林传统村落

村落形成于明洪武年间,占地约100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旅居海外华侨1万余人,有“华侨建筑博物馆”之美称。说它古,我感觉有点牵强了,可能从文化底蕴上讲,中国人会觉得明清概念上还是比较近的。村落已经没有居民居住,带我们去的当地司机顺手一指,原来的村民就在旁边的动迁安置房里。

梧林村民不少是修建洛阳桥的北宋泉州知府蔡襄后人。蔡氏是泉州大族,无论高楼还是草堂,随处可见门楣“济阳衍派”或“丰田衍派”的蔡氏堂号。(这里插播一下,司机特意提及当地人的门楣有题写:XX衍派或者XX永芳的传统,看门楣基本能知道这户人家姓什么,或者祖籍何地)

梧林的房屋是中西结合式的,多是下南洋打工的当地人挣钱后所建。当地应该是蔡家村,多在上世纪初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建成,它们涵盖了闽南官式大厝、中西合璧民居、哥特式建筑以及古罗马式建筑共两百多幢。

外墙都是红色,司机介绍,按照国人衣锦还乡的传统,当地人在外做生意挣到钱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回乡盖楼修路,晋江机场也是华侨捐款所建,当地人颇为自豪。

泉州建筑酷爱滴水兽,和江浙地区秉持的“水即是财”如出一辙,取有财的好意头。

如果以民国时代的条件来讲,这里的房屋建筑相当时髦,外墙上镶嵌有色装饰,红砖贴砖的每个细节都有不同的人物,其中有一幢楼(朝东楼),司机介绍说原主人花费十万黄金打造,甚至设计时留出的电梯井的位置,后因为抗日救国,房屋没有装修,主人将后续资金直接用于捐款抗日救国。

以下来自网络信息查阅:

回故乡,起大厝,这是每位在海外事业有成的闽南华侨的共同心愿。华侨盖厝有着重要意义:一来方便奉敬父母、荫及亲属;二来为其将来落叶归根提供归宿;三则可成全他们衣锦还乡、光耀门户的宿愿。

朝东楼:1930年由蔡咸斜出资兴建,当时主持工程的是蔡咸斜的长子蔡怀真。作为梧林村内的第一栋洋楼,蔡咸斜对朝东楼的建造要求极高,整体建筑由西班牙建筑师设计图纸,钢筋、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则全由海外进口,另外专门从上海聘请工程师及专业工程队来施工。建造时因讲究工艺细节,工序繁琐,故而整体框架花了5年才完成。而这期间,日军在我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霸占东北三省,并在中国领土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消息传开,面对日本的侵略行径,中国民众无不愤慨,同时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和坚定的民族气节,支援抗战的呐喊响彻全国。正在主持建楼的蔡怀真,把抗战的讯息告诉了父亲蔡咸斜,怒发冲冠的他慨然说道:“没有国,就没有家!”蔡咸斜一下子就明白了儿子的心意,他默不作声地紧握怀真的手,激动地对他猛点了点头。在国仇同赴时刻,父子达成了血脉默契。他们毅然停下了朝东楼的建设工程,将全部装修款捐给国家,以此支援抗战。朝东楼就此成了带有时代特征的“毛坯房”,而蔡氏父子的义举也被历史定格。


朝东楼


戏台
精美的外墙花砖,当地司机说,这一看就是有钱大户人家,光这料工就不是一般人承受得起的


梧林侨批馆

侨批,便是家书了。

因为闽南方言把“信”读成“批”,华侨通过民间渠道或金融邮政给家乡眷属的书信和汇款凭证就是“侨批”,19世纪中叶至上世纪70年代一度盛行。

建于1938年的侨批馆在战争中被迫中断装修,楼主蔡顺意便将用于装修大楼的银钱捐给国内抗战。新中国成立后又被捐献给村里做学校。


梧林侨批馆
侨感慨以前的人写毛笔字真是太好看了


朝东楼、侨批馆等内部都有展览,时间充裕的话建议慢慢参观流连,加上村落外部建筑拍照等,我认为逛一天都完全值得。很多女孩子在村落里进行娘惹或者簪花风格的旅拍,当地旅拍费用也不贵,出片率非常高。五星推荐。


枪楼,以前村中用来作保卫,放哨巡逻


福建地区的榕树都相当高大,德卫宅有两颗榕树,很有点倩女幽魂姥姥的模样,从屋檐生根,直到完全把房屋地基也侵占,我觉得打个灯就可以演聊斋了,都不用布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