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战胜感性。第三篇写到这个话题了。人的自然属性当属感性,婴儿自呱呱坠地起,上天便赋予了它哭的能力,为吃不着奶而哭,为冷了热了而哭,为排泄物与皮肤长时间亲密接触而哭...这是感性。婴儿可不会说为了留一点吃奶的劲安安静静地望着人笑,也不会为了能储存体力而平稳地睡去。理性是在成长过程中一点一点驯化培养起来的,没有人天生理性。那些我们口中理性的人便是教育得当的杰作,当然未必说感性的人就成不了器,但我的观点便是在理性控制下的感性才是我们需要的感性。过度感性或者理性对我们的生活都是弊大于利的。美国人是典型的感性代表,自由,直率,随性所欲,被大多数人羡慕,但带来的问题很可能就是待人处事没有分寸,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日本人又是及其典型的理性代表,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都给人呆板,严谨,没有人情味儿的感觉,虽然理性的确能提高生产力,但一份只有指令,没有文字浸润的代码,你看得下去?
问题来了,既然过度感性或者理性都不被提倡,为何美国和日本却是世界上一流的发达国家?我想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氛围...都是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吧。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中国人的自卑,如果自信又怎会因外部的符号化标签而丧失对问题本质的正确判断呢?即使立场不同,也可以通过沟通等手段来解决,保留意见又未尝不可?补充一点,除了自信,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样也会使人产生上述问题。解决方法可以是取长避短,一方面要用正确的心态对待国家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发掘并改正自己的缺点。还是那个观点,在理性控制下的感性才是我们需要的感性,过度的感性或者理性都不可取。
当理性战胜了感性,带来的是胜利的荣誉感。但是总有感性占据上风的时候,惯性思维让我们容不得感性的冲动,于是人有了负罪感。换而言之,即使有一天自己控制不住,偏离了理性的航道,内心愧疚不已,这些当属正常,因为人的反馈机制会使之趋于稳定。所以说来,负罪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及时归队。常言道,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活在当下,拖延可不是个好习惯哦。
这不仅是一篇逻辑性强的文章,也是满满的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