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是英廷 E=mc²亲子关系质能守恒定律的课程分享,跟我一起开启这段旅程吧!
身为父母的我,与孩子间的问题
“我们忘了自己也曾经是孩子。”英廷开篇如是说。
是啊,我们也忘了自己曾经是孩子。我们忘了我们小时候最渴望什么。
英廷说起前段时间来找他咨询的一位妈妈,她说她的孩子现在有三个问题:“早恋,不学习,很物质”。
英廷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定律:
“我们要通过孩子的某一些行为,状态,来洞察孩子的核心诉求。”
让我们根据这个定律,一一分析这三个问题:
1.早恋
英廷问吧台一位实习的90后男生:“Tom,你早恋过吗?”
男孩腼腆地说:“嗯,早恋过。”
“你喜欢她什么呢?”
“她笑得很好看。”
“还有吗?”
“我喜欢和她在一起的感觉。”
“我喜欢和她在一起的感觉。”第二句话被英廷用不容置疑的声音划了重点。
“喜欢在一起的感觉,像朋友一样,是不是一种交流?孩子在你们身上得不到这种交流,所以需要恋爱来解决。”“所以你们觉得和孩子是有交流的,交流够吗?”
早恋的行为,实际上因为孩子渴望交流。我们父母给到孩子的交流够吗?这点确实应该值得反思。
2.不爱学习
英廷问课堂上的一位老师:“你们班有学习好的学生吗?你认为他们学习好是因为什么?”
课堂上一位穿着漂亮红裙、温文尔雅的老师说:“我想他们是因为学习很有成就感。”
“还有吗?”老师一时想不出来,英廷又用很威严的语气说:“因为他喜欢你。”
“他喜欢你。”英廷的声音洪如钟,我现在还能想起这个语气。
英廷继续说:“爱学习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学习本身带来成就感,第二个是因为他喜欢老师。”
哗,恍然大悟。
这个男孩子的情况是但凡相处的人,对方的身份是老师,他就严重反抗,无一例外。英廷和男孩交流,男孩说出缘由:
“我4岁在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把中午吃剩的饭舀在了每一个同学的书包里,因为这个恶作剧,老师把我关在厕所里,不是关一次,而是每天都关。我感到特别恐惧,我跟妈妈说我不想去上学了。妈妈去幼儿园了解了情况后,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对我说:‘你给我跪下来!’ ”
“为什么要把饭舀进同学们的书包里呢?”英廷问。
“你相信我吗?”孩子问。(听到这句话,我眼泪一下子冒了出来。)
“我相信你。”
“因为老师说中午的饭一定要吃完,如果12点半没吃完的话,就要把剩饭带回家吃。”
“你有负罪感吗?”
“我没有,其实我还挺开心的。我以为我在帮老师一个忙。我以为自己在做好事。”
英廷分析了这个案例:
一:4岁的孩子不会用成人的思维来思考问题,他把剩饭装进每个同学的书包,因为这样的话,老师就不用帮他装剩饭回去了,他觉得自己是在做好事。
二:4岁的孩子还不会完整地描述事情,他只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他只会反反复复跟妈妈说他不想去幼儿园了。在妈妈去幼儿园了解的情况后,完全没有和孩子沟通交流,直接让孩子跪下来。
三:孩子最终会产生一个信念:“所有的老师都是骗子。”
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孩子那句:“你相信我吗?”我一直流眼泪。在心理咨询师面前,他才觉得是被相信的。“给我跪下来”,我们父母辈最爱用的方法。然而这些粗暴方法造成的童年创伤,如何来弥补?
3.很物质
男孩特别喜欢跟父母提要求,买东西。他还说了一句经典的话:“如果我死的时候能穿着一件GUCCI去死,我觉得我死都很值。”
为什么孩子会变得这么物质?
孩子很物质,提条件,核心诉求是在向父母索爱。
当他得不到父母精神上足够的爱的时候,会把条件与爱对等。父母我买东西,等于爱。一旦条件被满足,提出的物质条件等级会越来越高,无止境。
原来如此。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个知识点:
“我们要通过孩子的某一些行为,状态,来洞察孩子的核心诉求。”
家长们学会了吗?这个知识点不仅可以用在育儿,还可以用在和爱人相处中。比如女朋友哭着说不回微信很受伤,不一定是无理取闹,核心诉求也许是她心里没有安全感。
学以至于用,希望大家看到这些分享以后,从今晚开始,在生活中观察身边人的行为,分析对方的核心诉求。
精彩课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