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楚自己,性格内向并不是一种缺陷。
很多时候,当我们提起外向型性格时,背后的潜台词一般是健谈,聪慧,有趣,更倾向于褒义。-太原科大心理咨询中心
而当我们提起内向型性格时,背后的潜台词一般是孤僻,敏感,腼腆,更倾向于贬义。
性格内向真的不好吗?
苏珊·凯恩曾在《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这本书中列举过一个例子。
一位黑人妇女在乘坐公交车的时候,被司机要求给一个白种人让座,而这位黑人妇女的回答简洁却有力,她说:“不。”
司机便恐吓要将她抓起来,而她依然处变不惊:“随你。”
后来警察将她带走,并以扰乱治安的名义将她定罪。
在定罪的当天,镇上的教堂举行了一次集会,当时有5000多人对她的行为表示支持,并发动了全市范围的黑人抵制公交行动。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引发了人权保护运动,从而改写了美国的历史。
苏珊·凯恩说她一直认为这位女士应该是高大而果敢的,直到她去世的时候,才知道她是一个言语轻柔,且身材瘦小的女性。
她“胆小而腼腆”,却拥有着“雄狮般的勇气”,后世对于她的评价多是“激进的谦逊”,“沉默的刚毅”。
这位黑人女士便是帕克斯,她的自传名为《沉默的力量》。
一个人如何同时兼具胆小和勇敢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性格?其实沉默且胆小的人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略。
书中还提到,美国是一个自视外向的种族,但据调查显示,美国至少有1/3—1/2的人,是倾向于内向型性格的。
换句话说, 在美国,两三个人中间就会有一个性格内向的人。
这些数据看起来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那是因为很多内向型性格的人,都在有意或者无意隐藏自己的内向倾向。
而被隐藏起来的内向性格,是不容易被察觉到的。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西方文化的传入,越来越多的对于内向型性格,有了根深蒂固的偏见。
我们在社交的公众场合中,被要求要更加注重协作、沟通,表达。
而处于这样的大环境下,内向者能够留给自己的独处空间越来越少,所以他们不得不强迫自己去适应,去改变,甚至逐渐的怀疑,迷失自我。
内向的人只是没那么需要和人说话
“你怎么不说话啊?”可能是内向者最怕听到的一句话,通常发生在一群人聚会的时候。
有些温和的人出于善意,会不经意把话头儿递到你嘴里,让你发言。
而爽快一点的,则会直截了当问出这句话。
内向者通常很难和他人解释:我们真的只是单纯地没那么需要和别人说话而已啊……
外向者通过社交来充电,他们在人际互动中获得能量,且会本能地避免长时间独处,比如四处找人闲聊,因此他们也主导了社交活动。
这变成了一个绝望的悖论:外向者因为更喜社交,而掌握了定义社交环境的权利,使得内向者在其中更加难以自处。
而对于内向者来说,社交是一个十分耗能的过程!他们会本能地回避无意义社交(闲聊)。
我的很多朋友,他们在上班接触一堆人之后,周末只想宅在家看书、刷剧、不想出门。
这并不是孤僻或社恐,也不代表他们讨厌社交时的那些人,独处仅仅是他们“回血”的手段,就像吃饭可以提供能量,睡觉可以恢复精神一样。
内向者一定要变得更外向吗?
因为表面上看似缺乏良好的社交能力,内向逐渐变成了一种“性格缺陷”。
很多内向者自己也会苦恼于这种 “劣势”,开始寻求变得外向,以便在外向的世界中生存。
而那些企图”帮助”内向者改变的人,是怎么做的呢?
在我国的文化下,这些行为的尴尬之气简直透屏而出。
无非还是以外向者为目标模板,制定一些令人尴尬的小挑战,逼着内向者来做一些突破自己安全区的行为。
人是如此社会性的动物,在一个环境之中,尤其是在无所适从的时刻,人们就会下意识地对其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模仿。
但也许内向者从来都不需要改变自己的性格。
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内向者,那会缺少多少的科学家、音乐家、艺术家、哲学家、诗人……
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品质,是这个世界所需要的。
内向者们只是每天需要那么一点属于自己时间,不需要治疗,不需要改变,只是请在我想要安静的时,不要逼着我聊天。
我们改变不了社会上的普遍偏见,但至少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
作为父母,当你发现你的孩子有内向型倾向时,请不要反复的强调那是一种缺陷,也不要让孩子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的个性。
如果你自己或者你身边的人是内向型性格倾向的人,那么请告诉他:
不要强迫自己为了适应环境而去适应环境。
喜欢独处的你,并不奇怪,不要自我怀疑
独处时带给你的思维顿悟,可能会是你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不必在意外界施加给你的无形压力,只要做你自己就好。
“我就是我,不一样的内向者”
从前还在学校的时候,选过一门人格的课程,老师有一次把外向的同学和内向的同学(自评)分为两组,然后让我们内部讨论。
话题是:最想让对方理解自己的一件事。
内向组的成员纷纷抓住机会阐释自己:
我们并不是 “一点想法都没有”的书呆子;我们也是有社交能力、有亲密朋友的;……
这些告白都不出所料。令我意外的是,从外向者的组员口中,我听到了一些从未想过的事情,他们说:
我们并不是鲁莽,而只是习惯于通过说话来思考;当我们看似主导着整个谈话时,并不是有意显得很无礼、有攻击性。
当我们找人闲聊时,只是为了想让场面热闹一点;……
那使我意识到了,一直以来我认为是外向者和他们所创造的环境在逼迫每一个内向者。
而事实上,外向者对于我们的陌生,和我们对对方的误读一样多。
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独特的个体,而内向/外向,就如文初那些词语一样,不过是另一个我们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罢了。
毕竟,内向和外向并不是绝对的二分法,而是一个连续光谱,我们每个人都坐落在光谱的不同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