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于我,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启蒙时期与它初次见面,我对它客客气气,小心翼翼地捧起那本《唐诗三百首》,从此,便踏入了一千年前,那个华美灿烂的朝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迷蒙缠绵的烟雨,“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是孩提的欢乐童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对春天的最美好的期盼,“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在林间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身处他乡,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初读只觉朗朗上口,好背又好理解,可再读,竟也能觉出那一点的温柔,一点的美好,给孩提的我,轻轻播种了一颗种子。
小学到中学,唐诗如雨,丝丝缕缕融进课本。在那个世界里,我看到了边疆沙场的满天黄沙和英雄豪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看到了少年意气的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亦看到了忧国忧民的白头老翁诗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看到了送别友人时温柔真诚的李太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看到了失意时豁达豪放的诗仙“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看到了李商隐的深情款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彼时我与唐诗算是较为熟悉的朋友了,每每吟诵,眼前都会浮现诗篇与画卷,耳畔时而有轻灵的鸟叫,时而有飒飒的风声,时而有古琴的铮铮弦音,时而又是那清酒撞击玉杯的清脆声响……除了偶尔抱怨篇幅太长,我与唐诗相处的还算不错。
再之后,便是真正地欣赏它,赞美它,为它而沉醉,为它,而想走过那一千年的时光,逆流而上,好好地,看看这盛世,看看这才子风貌,看看“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玉环究竟是何等姿色,看看“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是如何热烈真挚,看看“丈夫多别离,各有四方事”又是多么苍凉雄浑、气势磅礴……
多想,梦回大唐,那个一诗换一壶酒,少年意气风发,策马长安城的灿烂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