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时光在紫禁城的红墙黄瓦间应该慢很多,因为它不像墙外的“赶路人”,忙着追名逐利,忙着得到与失去。
只要她保持原样,就是最好的馈赠!
可我们却忽视了,这宫里头的守门人和文物修缮工作者,他们和我们一样。
在老去。
4月8日,那个谦虚称“我就是在故宫博物院看门”的院长单霁翔退休。
在任期7年中,故宫口红、故宫火锅、故宫夜游等故宫周边相继问世,于是故宫红墙黄瓦内的皇家气派,被这位老院长彻底颠覆了。
2012年,故宫参观人数突破1500万,成为世界上参观人流量最大的博物馆;
2016年,故宫文创产品销量高达10亿,同年故宫举办了两万多场教育活动,故宫淘宝店收藏量已经超过80万;
2019年,微博“故宫博物院”粉丝突破654万,故宫上热搜不下20次;
……
但他说:“故宫的未来在年轻人身上。”于是打造了9000多种文创产品。
他说:“被门票挡住的一定是最需要博物馆的学生。”于是坚持门票不涨价。
他说:“要让观众有尊严。”于是他制作了1400把椅子,没把椅子造价3500块,都是实木的。
单院长对故宫里每一件藏品,再熟悉不过,因为这位老院长每天都在用脚步丈量故宫,故宫在他掌心螺纹指缝间,有了崭新的回忆,他走遍了9000多座房屋,1200多座建筑,每天沿着宫墙走上一圈,踩破20多双布鞋。
董卿形容这位60多岁的老院长:“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
那么老一辈人的朴实坚守,年轻人能否接力下去?
老院长的功绩太多,并非我这样只去过故宫寥寥数次的小儿能说得清楚的,但老院长对传承与创新给我感触颇深。
今年是我来北京第七个年头,上个月终于踏进了深宫大院,去切身感受故宫的魅力。我和不少首次踏入故宫的游人一样,震惊在这庄严瑰丽的建筑之下,抬头望那些斑驳的什物,心里溢满了对古代能工巧匠的崇敬之情。
逛故宫,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年轻人举着手机在拍故宫,老年人背着手在端详故宫。年轻人很聒噪,老年人很沉默。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吧。
大家都知道,故宫建筑物前都会有一块解说石碑,上面写着该建筑物的建于何时、曾用何名、有哪些故事、是谁的住所,或者宫殿的用处。几乎石碑前很少有人簇拥详读,大多数人都忙不迭地捧着手机拍照、录视频,或许发个朋友圈,以示“到此一游”。
你是否有同感?
在这里,我并不是说拍照不好,甚至发圈不好,而是既然来到这里,应该是与故宫的一次约会,了解一些历史,知道一些故事,发现一些趣味,而不是换了一个玩手机的地方。
每每看见有老人静静伫立在台阶上,仰望面前的建筑物,我都有种很触动的感觉。可以看作是无言的沉思与崇拜,而我觉得来到故宫,应该是放慢脚步,放慢思考,因为600岁的故宫,并非你那十几二十几秒视频能风景都看透的。
也许不再是莽撞少年,学会了一些克制与自律,在不同的场合,总希望自己的能学到和懂得一些什么。明明才26岁,活得像七老八十一样。
也许,红墙里没有外面的喧嚣和焦虑,让我思绪无限延展吧。
回首望故宫7年的焕然一新,单院长大刀阔斧地改革,让不少沉睡在故宫库房的藏品“变身”得以被看见,用创新拉近了故宫与年轻人的距离,同时延续了故宫独一无二的尊严——故宫开放区不允许有一片垃圾。
这位花甲老人,曾弯腰捡起1000多个烟头,走到哪里捡到哪里,甚至为了捡一垃圾,一个没站稳,脸着地,把脸上的痦子都蹭掉了。
试问,现在衣食住行样样耽于便利的年轻人,离开了WiFi和手机,是否有这般耐心,正眼瞧一下脚下的垃圾?
年轻人属于创新时代,但传承也应步履不停
最近在看《傅雷家书》,对里面的父亲母子关系尤为羡慕,一封封家书在那个无互联网时代,两端系着远方的游子和故乡双亲,起初读起来觉得这个老父亲絮絮叨叨,还带点肉麻,因他总对已成年的儿子说“爱他”“日日思念他”“我以你为傲”。越往后读,越觉得朴实的言语中,既有对出国求学儿子的担忧与期盼,也有对儿子远大前程路上的引导和鼓励。
往往最朴实的语言和实际举动,才是最真实的。
想起老院长谈故宫文创时说道:既不能用高大上的语言、不接地气的,特别是年轻人不喜欢的,也不能低俗恶搞和迎合人们完全娱乐化的;不能因为火就什么都做。
做事做人心里必须有杆秤,单院长心里门儿清,所以故宫文创才火得一塌糊涂,故宫文物放在眼皮子底下才得以保全。
正如单老院长所言“故宫的未来在年轻人身上”,而作为现世安稳的年轻人,应该适当的撇去身上的“浮夸”回归本真,以身作则的肩负起老一辈的期待,这里要讲的不只是故宫文化的传承,还有所处社会身份和家庭成员里,那些殷切的期盼。
于很多人而言,故宫不是一座历经沧桑的宫殿,也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所以需我们耐心了解她,走近她,触碰她,保护她,最后代代延续,世世传承!
其实,当把故宫文化和精神放大,我们会发现情感是共同的,老院长的留下的精神财富,如今由曾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接棒守护,这不正是薪火相传的延续?那么,不少人会好奇,故宫与敦煌结缘?会产生什么样的碰撞和灵感?
尚且犹未可知,但新一代的创新已经到来,愿你我未来的成长术业有专攻,而非专攻手机摄影和拍照!
实感而发,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