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老爸老妈视频聊天90分钟。跟爸聊完,跟妈聊。跟爸聊的话题经常是国家啊,社会啊,祖先啊,道德啊,诚信啊。跟妈聊时就要切换频道,内容不外乎拼多多啊,网购啊,家里邻里的奇闻趣事啊,孩子的调皮捣蛋啊等等,总之聊上瘾了,基本上等手机没电了才能收住。
我发现我是一个特别合格的听众,跟同学、朋友聊天也经常是这个模式,他们乐此不疲的说,我津津有味的听,他们不倦,我也不烦,这一动一静的互动,可能双方都是一种享受。
今天跟妈聊天,听了他们自己的老家奇遇记,听的我哭笑不得。这些事如果发生在娇嫩的、活的很精致的城市人身上,可能觉得麻烦的不得了了。可从他们嘴里说出来的感觉,咋就那么轻松、逗乐,就像发生在别人身上一样。突然觉得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也是一件幸事。因为农村的生活环境让人活不成精致、柔嫩、优雅的样子。朴实、自然、豪放、粗犷才属于他们。
记得小时候,出了我家大门,向北走不出几步,就是广袤的麦田,一眼望不到边。春天绿油油的,秋天的金灿灿的,冬天白茫茫的,这是我记忆里最美的颜色。田地边几颗老柳树,根深叶茂,粗壮挺拔,春天能抓甲壳虫,把能飞的甲壳虫放到瓶子里,回家喂鸡。秋天能抓蝉蛹,把胖胖的蝉蛹放到盒子里,回家看它慢慢蝉蜕。夏天几个伙伴在树底下抓石子儿,石子和土一起抓到手里,然后高高杨起,也不怕尘土迷眼睛。偶尔还会爬上树,向远处眺望,再一看脚下,妈呀!太高了,下不去了。
总觉得村子里的人说话嗓门高,声音大,想想也是,人们在田地里一边熟练劳作一边悠闲聊天,快的,在田地那头儿,慢的,在田地这头儿,隔着看不见人影的距离,声音不洪亮,能听的见吗?时间长了,自然声音就低不下去了。所以不是他们不想柔声细语,而是是文质彬彬的样子解决不了畅聊的问题。
还有那些村子里的娃娃们,从小在没有边际的泥土地里跑东跑西,在山一样的柴草堆里钻来钻去,就算在自家院里,也是在隔着大院子的东屋西屋进来进去。这生活环境宽敞的没有边框,怎能让人不粗犷,不豪放吗?
农村长大的孩子虽然进了城市,但内心可能还是崇尚自然,还是向往田园的泥土气息,这是从小印在骨子里的东西。
相公经常说我太粗糙,太不讲究,像男人。我说他太细腻太矫情,像女人。现在找到根了,我的气质属于农村,他的气质属于城市。我俩生活那么多年,互相影响,整得我俩都既不像农村,也不像城市,有点像城镇或郊区。[捂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