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电影迷和电视剧狂热分子,我研究过中国、韩国、美国演员间的差别。
中国的演员是靠名气和流量来开价自己的片酬的,虽然有经纪公司管理艺人的片酬,但经纪公司与演员是一条船上的,演员接戏要付给经纪人相当一部分佣金,公司也会从中抽成。
许多戏为了讨好观众找当红的“流量达人”,他们能够带来不菲的收视率,的确具备优势。若是青春偶像剧,流量明星是极不错的选择,如果想要把电影拍得更有深度或者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或许找老戏骨拍戏是不二之选。老戏骨对拍戏有一种天然的敬畏,他们都是从一点点的沉淀中历练出来的,他们不是一炮而红,而是在逐渐拍戏地累积中慢慢地闪光发亮。
韩国人呢,他们的经纪公司强势,艺人都是对经纪公司俯首帖耳,公司与艺人的分成是七三分,经纪公司为艺人挑选角色和片子。我发现,韩国人拍苦情戏特别厉害,眼泪吧嗒吧嗒地掉落,“卖惨”的戏份很多。大概跟韩国的娱乐环境有关吧!韩国的片子大多是很含蓄的,更有些男权主义,女孩子扮演傻白甜、男人扮演护花使者。韩国的爱情剧特别突出,记得当时韩剧风靡的原因就是爱情浪漫地让人沉醉。
美国人,是真的拍戏不要命的,拍戏那股狠劲是彰显得淋漓尽致。似乎他们就活在电影里,电影是真实的一样。
在好莱坞,从普通工作人员到助理道具师直至道具师,往往需要七八年的积累。道具师是常春藤名校的硕士有大把人在。甚至有人为了剧中的一段两人谈话的镜头,专门去图书馆查资料,搞清楚那个年代人们用的茶杯是什么款式。在市面上买不到这种茶杯,又去欧洲定制一套。
一个道具师的态度都如此兢兢业业,更不用说导演和演员了。好莱坞人是把商业当艺术对待,精益求精。
导演挑角色不是靠名气,而是看演员和角色性格的匹配度。记得《爱乐之城》的导演起初挑选艾玛·沃森当女主角,艾玛片酬要的有些高,就找了艾玛·斯通,后者名气陡然剧增。
我觉得演员的天价片酬跟经纪公司以及影视圈的大环境有极大的关系。经纪公司的规矩不够确定,约束力不够,演员议价权就会比经纪公司还要强,造成片酬乱象。影视圈的大环境抬举个人高于抬举健全的体制,过度倚重导演、演员的名气,观众对电影的鉴赏力有待培育。
要想让片酬回归合理的状态,一是不要过于追求明星热度,更多考虑他对角色的胜任能力;二是根据角色的难易来定片酬,多一个纬度去衡量演员在戏中的价值,比如《延禧攻略》里富察容音的扮演难度高于魏璎珞,她最终是承受了许多痛苦,跳楼自尽,这个角色过于悲剧,给演员带来的心理压力定不会小,因此比魏璎珞这个落得圆满结局的喜庆角色要沉重,需要给扮演者更高的片酬。
我想圈内人考虑得肯定很多很多,我只是谈谈自己思考的浅见,我对影视圈怀有憧憬,期待它能够变得越来越明朗,越来越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