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读书不练笔白费力气。
读书数增加,加一些方法对写作有明显提升作用。
如果人的读书数增加,写作水平就有明显提高。
那么现在写作水平高的人,遍地开花 。
为什么这样说,随着高考改革步伐越来越快,招生人数增加,读大学的人越来越多,继续读硏究生和博士生的人也很多,这些人都是受系统教育的,读大量的书是必然的,那么这些高学历,读书多的人写作水平都好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如果读书多,人的写作水平水平有明显提高。
那这些大学生,研究生们,写作水平肯定不得了。据我了解,身边有很多孩子读书成绩很好,大学毕业论文写得很好的极少,有些学生甚至写不出来,需要请人帮忙写。
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听说这个的人不少,而且不少家长都在为自己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从小抓起,没少逼孩子读唐诗吧。效果如何,心里有数吧。
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书读得够多,把人都读成书呆子,基本生存能力都失去,写作水平提高了吗?
照这么讲,人读书和不读书一样吗?当然不是。
刚刚上面说到读书多,而写作不好的人,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很多是打发时间式读书的,读完了也忘了差不多。读书数量够多,质量不好。
学生时代为了考试而读书,老师出题,学生答题考试,都有标准答案,只要背好标准答案就能考高分,得到好成绩。并不需要理解,转化为一种能力。对于写作水平提高,效果有限。
根据调查,听书、阅读、看视频、电影电视,属于被动学习,对写作水平提升不超过30%。
如果你只是停留在看完一本书,为了看书打发时间,知识没有吸收,并将书中知识,拿出来与别人讨论,交流,表达出来,对写作水平提升不多。
所以这就是我说的:人的写作水平不会随读书数增加,而有明显提高。
凡事都有两面性。
人想要提升写作水平,读书多肯定比不读书好。
主动、有针对性的读书,对写作水平提升有一定的作用。
1、读书可以积累素材。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能干的厨师,没有食材,也煮不出美味佳肴。只要读书够多,并将对写作有用素材用笔记记录下来,定时归类复习整理,不只是停留在看完了书。
将看过的书,转为自己的素材,日积月累,头脑中素材够多。写作就会像怀孕一样,足月了孩子自然就出生了。
2、看书是将知识输入脑中存起来,要转为自己素材,还要拿出来与别人讨论,将知识储备转到实践中。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就是这个意思。只有将看过的书本知识,拿出来讨论,听别人见解,并用到实践中去,才不会纸上谈兵。这样看书得来的知识对写作捉升可达75%。
3、如果能将所读的书,与别人分享,教授给别人。在你讲的时候,已将90%知识转化为自己的。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越分享越快乐。
现实生活中的名师名教授,就是这样的。学习输入知识,教授给学生分享知识,自己也一天天进步。
还有很多爆文写作者,也是在有针对性的学习,看书,积累数材,将自己学习知识,感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分享给別人,找到与之共鸣的读者足够多,观点得到广泛关注肯定,写作就成功了。
所以,人是要看足够多的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素材,动笔记录下来,归类整理,拿出来分享,讨论,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时间久了,积累到一定程度,用写表达出来,写作水平肯定有所提高。
张爱玲从小喜欢阅读,并写所读的知识,引用到生活中,练习写作,不断努力下,读高中时就在杂志上刊登自己的作品。开启写作之旅。
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毛姆,从小失去父母,住在叔叔家,不受欢迎,孤独之中,以书为伴。在读《高老头》、《红与黑》、《包法利夫人》、《战争与和平》时,做了大量读书笔记,整理出版了《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沈从文从小参军,随身携带大量书籍,以书为伴,离开部队后,大量阅读,并不断写作,成为名作家。
碎碎念,不对地方,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