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这本书,很久之前看过,读完之后感觉震撼,这本书更多可以被视作营销心理学的书,全书介绍了六大原理,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以及短缺。首先来看一下人类机械化的行为模式,全是全书的一个引子吧。
案例分析
一天,一位在亚利桑那新开了一家印第安珠宝店的朋友打电话来。在电话上,她有些语无伦次地告诉了我她店里最近发生的一件怪事,想看看我这个心理学家是不是可以给她一个解释。原来,她为一批脱不了手的绿松石珠宝发愁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当时正是旅游旺季,她的珠宝店也总是顾客盈门。但这些绿松石虽然价廉物美,却总也卖不掉。她试过好几种常用的促销策略,比如说把它们摆到更显眼的位置,不成功;要售货员强力推销这一批货,也不见效。
最后,在去外地进货的前一天晚上,她气急败坏地写了一张纸条给负责的售货员“此盒内物件,价钱乘二分之一”,打算即使亏本也要把这批珠宝处理掉。几天之后,当她从外地回来时,果然不出她之所料,那批珠宝已经卖光了。但她马上就惊讶地发现,售货员没有看清她信手涂写的字条,把“乘二分之一”看成了“乘二”。所以,那一整批珠宝,都是以两倍的价钱卖出去的!
为什么会这样?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以见到这种下意识的模式化行为的影子。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选择这样的方式来提高效率,而在其他情况下我们发现自己根本就别无选择。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无疑是地球上所有存在过的社会中节奏最快也最错综复杂的一个。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没有一两条捷径是不行的。如果我们想要去认识和分析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和每一种处境的每一个方面,我们连一天也生存不下去,因为我们既没有这样做的时间和精力,也不具备这样做的能力。因此,我们只有凭自己的经验把事情按照几个主要特征分门别类,而一旦辨识到某一类事物的启动特征,我们便不假思索地做出与这一类事物相应的反应。
有时候我们采取这样的行动并不合适,因为即使是最准确的公式和最可靠的启动特征也不是每一次都会奏效。但我们容忍这种美中不足,多半也因为我们并没有更好的办法。如果不借助这些经验和公式,我们只会永远裹足不前——站在原地分类、评价、比较——而可以让我们采取行动的时间却在毫不留情地逝去。而且种种迹象都表明,这种现象在未来只会更严重。当我们的生活空间变得越来越充满刺激也越来越复杂多变时,我们也必然越来越频繁地依赖捷径来应付这一切。
反省
了解人类各种行为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深刻地了解自己,避免被外界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干扰。这种行为模式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不能因噎废食,担心被利用而抛弃。先分享这么多,各位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