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当像暴风雨般生活,不准怯懦。
我长久以来都以一种反思的姿态生活,纵然这种姿态经常令我深陷虚无主义,但带来更多的是本真和清醒 -- 如果任由内心长满荆蔓,遍布芜草,那不就如同无人照料的坟茔一般了吗?聆听心的声音,纵使哭泣那不也是存在着的证明吗?
人的意趣、志向,由于禀赋和生长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因而不可避免的会形成偏执的观念,这种偏执有时候是一时的蒙蔽或者不知所措,很快就被狂风骤雨的现实打醒;有时候却是滋养壮大的根系,再急骤的雨水渗透下去也只会成为温润的养料,最终将变成无法撼动的意志,再也无法忽视它。
现在我就站在这样的路口 -- 我作为一名自认为还算优秀的程序员本科毕业在支付宝工作了一年半后,投身于底层知识的学习,在半年之后,社招拿到了很不错的offer去了美团,校招和社招的offer都算是sp级别,因此在同龄人中职级和薪资都还算优渥的。在这两年里面,我确实对于编程有着极大的热情和投入,不断地攻克难题让我颇具满足感 -- 但我也很清楚:工作并不是为了人的价值实现的,能不能赚钱、项目的进度、工程的稳定性大于天。所以如果怀抱着艺术、美和价值的目的去工作,那必将大失所望而且处处碰壁;编程语言生而为解决工程问题,用德勒兹的理论来说,编程的“语言”必然是“定居”(sedentarism)和“单音”(monophony) 的,它永远无法打破第三面墙,拥有震慑人心的力量。
想起刚刚过去、在黄龙万科的会议室中钻研底层知识的半年,其实是挺可悲的,除了带来了一点更高的薪水和自娱自乐之外,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我的志趣离物质上的享乐太远太远了,纵然感性告诉我体验到了工程的精巧和美,但是百年之后刻在棺椁上时又能给谁以慰藉呢?陷在给定的框架中实在太贫乏了啊。
相比较而言,文字则更为纤细敏感,也更为强大。它曾经无数次的给予我力量和宽慰 -- 它是唯一涌现出源源不断的生机而不曾贫乏的东西 -- 我无法遏止地能从文字中读出我灵魂的颤音。或许这就是宿命吧。
文字是最宽恕的,它永远也不会向我这样虚度二十余载光阴的人关上大门,过去的空虚和消磨能够变成对乏匮的体悟,过去灵魂的干涸会让我无止境的追求爱和美 -- 这是我的罪,我应当忏悔。
文字也是最严厉的,每一个读者都是审判者,他们对软弱、空洞和贫瘠洞若观火,敞开的情感分毫毕现、无从掩饰:在建立神圣的文学帝国时,既不应当成为自以为是、大放厥词的暴君,也不应当成为空洞无物、人云亦云的傀儡 -- 只有夜以继日地不断体悟、阅读、练习以及精进,才能在前往文学圣殿的道路上有所寸进。
文学,尤其是严肃文学,在现代社会是很难商业化盈利的,所以在这上面希冀谋生短期内是不可能的了。如果我现在放弃我的工作,那只好去贫困潦倒 -- 幸好我没有什么花钱的爱好,也没有生活的压力,个人和父母的身体都还算健康。不过我还是最好挣够能低欲望躺平的钱比较好,这是无可置疑的:我的薪资并不低,30岁之前只要不碰房赌毒,看起来是完全可以。我应当将上班的时间认真工作,不要把事情留到本就不多的空闲时间中。
我有一个短期规划:
- 学习ka哥的动态,单独整理一个文档没事的时候看,当成严肃文学作品写阅读报告(他是我的偶像)
- 上班认真工作,不要把事情留到空闲时间;最重要的是小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风险的事情一定不能偷懒,绩效一般就可以
- 练习写作,我的写作水平难登大雅之堂,大概也就评分C级别,抓住难得的练习机会,主要是豆瓣影评和书评(现在很大的问题在于写影评有点语屈词穷,所以还是先多看),其他的有点子可以写写试试
- 半年之内,8分以上的动画看到200个,每一个都认真写影评;书的话,一个月一两本大概就可以
- 经营好豆瓣,主要是影评和书评 别的暂时算了,开一个博客,把文章放在上面(反正没人看)
因为个人博客要维护服务器和域名,所以就放在简书上了:) 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