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源2岁11个月)
周末带源源去参加瑜伽活动,中午没睡觉,下午源源在会场玩一会儿就睡着了。
中途大家都去会场对面的公园去唱歌了,刚睡醒的源源不愿意出去,诺大的会场就剩下我、源源、一个4岁的小男孩和他的妈妈(还有一个同样陪小孩子睡觉的妈妈)(我们没有见过面,而且会场很大,离的也很远)
我拿出中间休息时成铭特意留给源源会务组准备的小饼干(放在了纸巾上),源源坐在地毯上吃着,这时来回跑的小男孩看见了就来到了我们跟前,直直地盯着纸巾上的饼干和源源,源源有些担心地看着我说:“妈妈,这是我的!”
我确定地说:“没错,这是你的,你同意他才可以吃。”
小男孩儿看了看她,又看看我。
我微笑着说:“你是想吃吗?如果你想吃可以问问她可以吗?”
小男孩儿不说话,依然盯着纸巾上的饼干。
我又笑着说:“需要我帮忙问问她嘛?”
他依然抿着嘴不说话。
我转向源源:“可以分给小哥哥一块饼干吗?”
源源睁着大眼睛摇摇头。
我又转向小男孩儿:“真遗憾,她不同意,不过你可以自己问问她,说不定可以呢?”
等待了大概5秒钟后,只见他的眼睛紧紧地盯着源源,可小手却慢慢地往饼干这边伸了过来,源源也逐渐皱起了眉头,接着着急地喊:“妈妈!”
我迅速但很轻地把手放在了纸巾上,小男孩儿也加快了速度,但是没想到他自己没有抢到饼干而是拽到纸巾,把饼干掀翻在了地毯上,接着他迅速地跑开了,跑到了妈妈身边远远地看着我们。
一时我不知道说什么好,源源看着远远地小男孩儿,问:“妈妈,他这样不对吗?”
我边收拾边说:“我认为他是不对,他可以直接表达他的想法或是和你商量,也可以找别人帮助他表达,现在这样让我觉得有点不舒服。”
源源没有说话,但还一直看着他。
源源这个年龄段与同伴交往时最常见的冲突就是关于“你的”和“我的”的所有权问题。我不支持完全忽视孩子所有权而不假思索的替孩子把东西给出去,也不支持无视他人想法的“过度维权”。
相对于我们不那么喜欢的局面,我们往往下意识反应是将孩子“隔离”,远离不好因素,建造一个温室。但是,我们常常忘记了两点:一是温室中无法长出强壮的大树;二是影响孩子的不是事实,而是成人对事实的解释。当我们将任何情况以开放、理性、积极的解释展现给孩子的时候,不好的事情不会带来负面影响,反而教会孩子如何面对不好的事情。
考虑到两个孩子的年龄、熟悉程度等,所以在这个互动当中我扮演着帮助双方更好的表达想法的角色,我相信协调冲突的过程可以让他们看到彼此的需求和感受,进而增强他们的同理心。
虽然小男孩儿后面的表现让我很诧异,但我觉得这对于源源来说,是一次学习如何维护自己权利和与他人交往的宝贵机会。对于小男孩儿来说,也是见到了另一种处理需求的可能性的机会。
故事还没有结束,很快就到了该吃饭的时间。
到了餐厅,发现大部队还没有回来,而小男孩儿和妈妈已经坐在了一张桌子前,我弯下腰问源源:“源源,咱们坐哪里?”
源源看着小男孩儿的方向没有回应,我接着问:“你是想和那个小哥哥坐一起吗?”
源源点点头了。于是我们坐在了同一张桌子上,但中间隔了两张椅子。
陆陆续续地已经开始上菜,但人还是不齐。(默认规则:十人一桌,自选座位,人齐可开餐)
只见小男孩儿拿起一节黄瓜试探性地开始吃了起来(蘸酱的一盘菜:生菜、西红柿和切黄瓜)
他的妈妈:“**,人还不齐,你这样先吃特别不礼貌。”
但男孩像没听到一样继续吃着。
等吃完他又跪在椅子上转动着桌盘准备再拿一根,妈妈说的同时帮忙他转动桌盘:“别人都没吃呢,你这样也太没礼貌了。”
男孩又像没听到一样,而且这次是吃一根,还拿一根放在碗里。
源源自从坐下,就一直紧紧盯着他看。
源源问:“妈妈,他这样不对吗?”
我轻声地说:“是的,人不齐他就先吃了,这样是不对的。”
等两根都吃完了,小男孩儿又起来使劲转动桌盘,看他有点笨拙的样子妈妈又出手了,边帮他拿黄瓜边说:“你想吃就吃吧,但我提醒你啊,你这样做是非常不礼貌的。”
小男孩儿继续自然地吃了起来。
故事的后续是虽在会场了常常会遇到小男孩儿,源源也常常盯着他看,不过没有直接的互动,会场里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孩子,大部分玩的时候会有意识地躲着他。
看到小男孩儿妈妈的做法使我对孩子的行为也见怪不怪了。妈妈虽然在语言上认为他是不对的,但在行动一直在无条件的支持他。
《孩子挑战》里提到:孩子天生尽其所能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遗憾的是这个小男孩儿寻求归属感的方式是通过“恼人”的行为。换句话说,他认为只有通过这样的行为才能显示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感。而每一次妈妈对这种行为妥协或让步时,就是增强了孩子需要通过“恼人”行为来获得关注的错误观念,更加令孩子相信,只有用这种错误的方式才能找到自己渴望的归属感。
虽然过程中我没有和这位妈妈有过任何的交流,但我敢确定的是她的心中有个误区:要给孩子无限的自由。结果是孩子成了“小霸王”,妈妈成了孩子的仆人。长此以往(其实结果已经显现),妈妈就不得不承担给孩子过分自由的可怕后果:替孩子掩饰,替孩子承受惩罚,容忍孩子无礼,对孩子的要求不断妥协,丧失了作为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
事实是,孩子需要规则,需要清晰和明确的界限,否则他就会感到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