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个吃包子的理由》,这样的书名很引人吧!
手边的这本图画书叫《总有一个吃包子的理由》。中国有着悠远丰富的饮食文化,吃,是大人小孩都喜欢的话题。这样的书名很引人。作者是袁晓峰。以前知道她是名校长,是著名阅读推广人,但读她的作品还是第一次。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毛毛的小男孩,他喜欢吃包子。放学回到家,急忙向妈妈提出,想吃包子。因为在回家的路上,毛毛经过包子铺,见到了里面热闹的景象。可是妈妈已经准备了蛋糕、海鲜,还说昨天刚吃过包子。毛毛忽然想起了外婆。妈妈说,周末去看外婆,请外婆蒸一锅梅干菜包子。可是今天就先吃一个冰激凌吧。或许在有些孩子眼中,冰激凌、蛋糕比包子诱人多了,能够一进家门就吃到这些是求之不得的事。可毛毛却是个特别的孩子,他开始跟妈妈“纠缠”——
先给我买个豆沙包,因为它和冰激凌一样是甜甜的。妈妈“不甘示弱”:蛋糕也是甜甜的,还是吃蛋糕吧。毛毛继续说:“可是,我不喜欢吃烤的,包子是蒸出来的……”
妈妈真奇怪,好像偏要与毛毛作对似的:“馒头也是蒸出来的。吃馒头吧?”毛毛“回击”:“可是馒头没有馅儿呀……”
妈妈非常坚持,她说蛋糕已经买好了。毛毛也非常坚持,他说蛋糕可以放到明天早上吃。
毛毛很会坚持,他夸奖妈妈是最会讲故事的妈妈,还说昨天晚上包子爷爷在他的梦中讲了很多故事。这些故事真是离奇:灌汤包喝饮料,小倭瓜住在包子里,韭菜喜欢鸡蛋,肉包子打狗的结果……包子爷爷的故事当然都与包子有关。妈妈听着听着,忍不住说出了真心话:“其实,我也喜欢吃包子……”就这样,毛毛和妈妈等不及周末去外婆家吃梅干菜包子,而是当天就去了包子铺,吃包子。
后来,毛毛长大去国外念书。回国探亲,外婆便会做包子给他吃。在国外,他竟然自己做很多包子请同学们吃。吃包子的理由只有一个——很好吃!
看文字,能了解一些信息。看图画,能了解另一些信息。把文字和图画合在一起看,又能看出别样的信息。这就是看图画书的妙处。画家用跨页的形式表现包子铺里热闹的场景。右边画厨房,几位厨师挤在一起,忙个不停。桌上满满当当地放着各色馅料。左边画店堂,顾客们或吃包子,或点单,或排队,或敬酒。画面上几处简单的文字:“干杯”、“哇呜”、“好好吃”、“尝尝这个”成了极好的点缀,渲染出热气腾腾的气氛。当毛毛回到家里,向妈妈提出要吃包子时,画家也用跨页也表现。妈妈在厨房里忙活的情景被放得很大,将右边的画面撑得很满,仿佛有一种压迫感。而毛毛则出现在左边的角落里。这样的设计好像在预示妈妈不会那么快答应毛毛的要求。在表现毛毛逐渐长大的情节时,画家还是用了跨页的形式,将毛毛成长过程中三个重要场景画成小图,放在一起,用白色背景衬托,颇有蒙太奇的感觉。更有意思的是,每个场景里有年龄不同的毛毛,还有相同的包子。
跨页用得好,单页也用得很妙。比如,当毛毛与妈妈争论时,画家在左边画母子俩争论的情景,右边则画了人物争论时的联想或者背景,使读者在阅读时不知不觉地扩展了遐想的空间。又如,当毛毛为了说服妈妈,讲述很多奇特故事时,画家连续用几张单页呈现,一下子加快了叙述节奏,为妈妈被说服做好了铺垫。
我特别留意了外婆这个次要人物。在书中,外婆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外婆在做梅干菜包子,第二次是外婆年轻时为毛毛的妈妈做包子,第三次是毛毛出国留学,外婆抹泪送行。第四次出现在封底,外婆从菜场买了菜,乐滋滋地回家去。我想十有八九是回家去做包子吧。这四次出现,有作者们的匠心在焉。毛毛为什么爱吃包子?因为妈妈爱吃。妈妈为什么爱吃包子?因为外婆爱吃。外婆为什么爱吃包子呢?大概是因为外婆的妈妈也爱吃吧。全书以外婆的形象收束,加上毛毛出国的情节,让读者由此感悟到家庭的温馨,故土的滋味。任你去国千万里,总有一种味道在呼唤你回家。外婆的形象隐喻了悠久的传统、温暖的民俗。这个故事好就好在没有一讲到妈妈带着毛毛去吃包子就结束,而是一直讲到毛毛在国外念书时请各种肤色的同学吃包子。此时,包子不仅仅是食物,更是家族亲情、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的象征。
当然小朋友是读不出这些的,也不必读出来。他们只要笑着轻读毛毛与妈妈争论,只要笑着议论毛毛不吃冰激凌偏要吃包子,只要笑着想象肉包子与狗的故事结局,只要笑着猜测画家为什么把每个人物的脸型都画得像包子就好。如果有兴趣,可以邀请爸爸妈妈一起观赏这本书最后的“彩蛋”——做包子的流程。如果爸爸妈妈心灵手巧,来了兴致,备下材料,一通忙乎,蒸出一笼很好吃的包子。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