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林格老师的认知,源于他的教育著作《教育是没有用的》以及他的微博。因他长期深入全国各地1000多个县、1200多所学校调研或者蹲点实验,林格被称作教育界"用脚做学问"的人,在区域教育发展战略、提炼办学理念、学校文化体系建设、创建生命课堂、生成校本课程体系、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德育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而在教育理论上,踏实于厚实、丰盈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上,融合西方灿烂人文之精华,并先后师承或者耳提面命于张岱年、李慎之、童大林、柳斌、孙云晓、杜和戎、程鸿勋、郭思乐等当代人文教育大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到、系统、通达的教育理论实践体系。流传较为广泛的教育观点有"教育做到极致就是一种文化"、"教育者惟一要做的是事情是捍卫学生的主动性"、"教育的成功一定是常态的成功"、"做有温度的教育"、"在解放学生的过程中解放教师"、"养鱼养水,养树养根,养人养心"等等。
教育家孙云晓:林格是具有卓越才能的。著名语言心理学家佟乐泉:博闻精思,豪气睿智。教育家程鸿勋:感谢林格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他的学习能力与成熟的思想令人佩服。著名教育专家 唐曾磊:很多人认为聪明的人才会成功,其实恰恰相反,比如著名教育专家林格的智慧就在于--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摘引百度百科)
林格老师执着于教育的深度、广度和朴实、真诚,深深地影响了我,所以经常去品读他对教育的见地。在他的文字里,我们无法“拿来主义”,而要透|过他对“物”的描述与品味,感悟教育之道,如他经常将教育与“玉”“茶”联系起来,以实实在在的“象”切入,让我们从其中体悟道。
前两天通过网络直播,我有幸聆听了林格老师在北京师范大学静海附属学校做的题为《做扎根的教育——教育的道、法、术》的讲座。他围绕“教育是一种状态,做扎根的教育和教育的使命就是唤醒”三个方面依次铺开,娓娓道来,.聊教育之道。
首先,林格先生谈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定位。他认为:教育是一种教育者自身的状态,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宁静的自信、平静的接受、喜悦的参与、优雅的从容、深远的辽阔。教育,其实是教育者的自我修行。如果教育者能够从自己做起,视教育为一场盛大的人生修炼,一次不断提高自身能量的修行,他身上所散发的光芒就是教育。自信、接纳、参与、从容、宽广,从一个人的自信心的建立、对他人的接纳,对新事物的接纳,对错误的接纳,能主动积极的参与到集体中、社会中,以包容和豁达的胸襟,对待人事与生活,便会拥有别样的生活境地。这其实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而教育的达成,最重要的因素是教育者活成了什么样子。
一个整天满嘴抱怨、牢骚满腹、吹毛求疵的老师和家长,如何影响和成就一群有责任与担当,自信乐观,追求上进的学生和孩子?仔细想想也是。教师和家长做事拖拖拉拉、不求上进,却要求学生和孩子做事干净利落、有强烈的上进心。教师和家长面对自己眼前的一片垃圾、纸片,懒得弯腰捡起,却要求学生和孩子爱护环境。教师自己上个厕所,便池里懒得冲干净,却要求学生讲卫生。苍白的语言,如何抵达幼小的 心灵?林格老师希望老师把上面这二十五个字,贴在自己的家里门口,出门时经常去念,等过二十一天,就会有感觉,我认为真的很有必要。
他还说,痛苦不是因痛苦自身而产生,而是心太低了。心在高处的人,身上是有光的。因为心在高处的人,距离太阳近,太阳会优先眷顾他的。
教育一定不是陪伴,更不是驱赶,而是引领。
所以,林格老师说,教育者要“三修”,即:修正(养浩然之正气,其方法就是读经典)、修炼(提炼,让生命有纯度)、修行(言行一致、心口一致、知行合一)。
其次,做好教育,就得扎根。扎根中国大地,扎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人心办教育。为了靠近太阳,就得拼命的扎根。虽然扎根很痛苦,谁也不知道土壤里有砖块瓦砾还是虫害侵扰。
怎么扎根?1、未之能行,唯恐有闻。2、温故而知新,3、学而时习之。4、知行一体。从他所讲的我们不难悟到:教育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去进行,在适合本校、本班、本人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管从哪个层面,都要做到知行合一,说到做到,切忌浮夸、造作。
第三,教育的使命就是唤醒。真正有智慧的教师都是会唤醒人的。他说:没有真爱就没有教育。凡是跳楼、割腕的学生,他的心都是凉的。为什么?因为他们在生活中除了接受接连不断的要求和希望外,无法让个人的情绪和情感无法得到释放和宣泄。
通过他的讲座,结合当下教育的实际和存在的困惑,我们发现,我们的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心不宁静,浮躁和急功近利弥漫在整个校园,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屡禁不止,教育者被教育之外严重冲击,导致教育者的精力用在了人之外的事情上,而且搞得精疲力尽。
真的很渴望教育的一亩三分地呈现出宁静、安详之气,感受到清爽、朴实、自然,该是多么美好的意境啊!可惜,这或许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