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朱自清老先生,我们的脑海里总是会第一时间想起语文课本里那个提着橘子过马路的蹒跚的父亲的背影。
再往下回想,也许我们还会想起《荷塘月色》,犹记得当时学到这一篇文章时,课堂上总是会传来朗朗的读书声,而背诵的时候我最最喜欢的一句话: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除了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文章,除了在散文和诗歌上的造诣,朱老先生还有另外一个容易被我们忽视的身份—语文教育家。
作为语文教学的全才,朱老先生致力于把语文教育的目的确立在了“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上。而往往我们的应试教育却达不到这样的高度。
老先生的《拆开来说》,全文围绕着朱自清先生关于怎样学习国文这个思路,把国文学习的方法进行拆解,方便大家按照自己的需求来高效的获取自己本身所缺乏的知识,这个名字取得恰如其分。
《拆开来说》的第一部分,知识与技能:国文不仅是一种语文训练,更是一种文化训练。
知识和技能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听到“炫技‘一词。知识是固有的内容,只要你肯用心,似乎掌握知识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而技能却不是如此。
从开始接触语文开始,我们就开始大量的背诵古诗,古文,优美的散文。这些内容固定不变,是我们学习路上的知识,那么,鉴赏和解析就是更深层次的技能。我们能不能知道,古诗文中的用典,能不能体会这是属于技能,你有没有这个能力。
说到国文,高考毕业后,我们大部分人就已经很少再接触专业的国文知识了,讨论到国文程度,更多的是从写作方面着眼,写作是比较日常化的东西,除此之外,诵读方面很少有人提及,古文鉴赏和解析更是被抛弃。
在小学和初中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时常能听到老师照例带领学生的朗朗读书声,到了高中之后,多是老师在讲台上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跟着默读,很少能听到学生的朗读声了。朗读的文化正在悄然的消逝。
论朗读,一曰诵;二曰吟;三曰咏;四曰讲。
诵,诵读,读起来有音节,适合来读散文。吟,吟读,适合于绝句,律诗和短篇抒情文。咏,咏读,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适合于古体诗词,骈赋和长篇韵文。讲,讲读,适合于读语体文。
朗读的魅力在于韵律,在于美感,在于感情色彩。当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和情感来朗读时,文字的魅力会成倍的增大。
这几年的一些倡导国文知识的竞技类节目,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们会发现,国文的魅力,在这些真正的文学爱好者身上更加耀眼。
说到技能,除了朗读,还有更重要的则是了解与欣赏能力的训练。
从每一个儿童学说话开始,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语言,这是一个自然而然接触的过程,说到对文学的了解,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至少我们要有基本的了解和欣赏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得的。
我们对古文的欣赏很多时候都是”不求甚解“,一篇文章或者诗词,它有很多的地方可以做文章,比如句式,比如段落,比如主旨,比如比喻典故和例证。这样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抓住重点,一是句读(念dou),停顿的多少和力量是否集中。二是比较的方法,三是文字的新变。抓住这些重点,我们能更好的掌握阅读的方法。
《拆开来说》的第二部分,文学与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工具。
文学的材料是文字,文字本身没有什么,它的效用表现在文字组成的内容上,也就是文字组成后所表达的思想。
文字的形式太多,而文学是没有定论的,到底什么是文学呢?文字的作用是表情达意,表情表的好,达意达的秒的姑且可以称作文学。
我们用文字来表达想法,观点和看法,把语言进行加工,使它的思想变得独特,文字里的思想才是文学的实质。而语言确实达到文学的一个媒介,一个工具。
文学和语言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文学的美,美在内涵,美在思想,是借助语言文字来达到更深一层次的高度,才能形成文学。
说到文学,我又想到了另外的一个问题,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他们都是由语言文字构成,在当今网络文学泛滥的情况下,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是不是还是壁垒分明?是不是还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哈,扯远了,本身这个问题也不是我一个小小读者该关心的。
《拆开来说》的第三部分,经典训练:经典训练的价值不止在实用,还在文化。
经过了前面两部分的详细解读,把文学的形式和组成拆开来讲,来到了实战训练。
最基础的《唐诗三百首》,《四书》和《五经》,《史记》,《汉书》等等等等,这让我又想起了高中时候被文言文翻译支配的恐惧。
这些文字内容是我们所有的古代语言文化的瑰宝,也将永远的流传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但是就古文言文而言,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已经不再接触,白话文和简体字的存在是发展的必须,也使得我们的古文学普及慢慢没落。那么,我们只有刻苦的去训练经典,所获得的成果不仅仅在于实用,更多的在于文化的传播。
朱自清老先生说:我愿我们都努力,努力做到那以教育为信仰的人。
这是一种美好的祈愿,愿我们都能为以教育为信仰的人添砖加瓦。
朱自清的《拆开来说》从语言的本我出发,把文学的核心拆开来讲,带给读者的是对文学知识和训练的方法,愿我们都能从中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