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孩子学习习惯的四项基本原则,核心就是要克制我们原生态的本能反应,去采取真正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只有从内心真正理解和掌握,变成自己的内心认知,才能做到王阳明先生说的“知行合一”。
原则一:界定孩子该做的事。
我有个校友,他的儿子酷爱游戏。他就充分利用这点,把儿子的平时作业和考试成绩严格与玩游戏的时间进行挂钩,制订了详细的表格对照,作业认真完成就增加游戏时间,考试成绩在多少分之上就增加游戏时间,反之就减少游戏时间。但孩子的妈妈反对这样做,觉得让孩子太功利化不好,问我到底这样做对不对。
这个问题从系统思维来看,如果让孩子做其他事情,是否也要给他相应的条件呢?从发展思维来看,现在他酷爱游戏,如果哪天他突然不爱玩游戏了,会不会就对好好学习没动力了呢?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界定清楚什么是孩子该做的事情很重要。作为学生,认真把学习学好是他该做的事情,是不可以讲条件的,否则就会陷入无休止的纠缠之中。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才能去做自己喜欢做的,这是原则问题。
有家长问我,孩子对数学没兴趣,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说只要他有兴趣了,就一定能学好。这就是我们本能的想法,我觉得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首先,有兴趣就能学好吗?半途而废者不在少数,学好任何东西都是要花精力下功夫的,今天是有兴趣,过几天遇到困难就没兴趣了,怎么办?妈妈天天做饭、洗衣服,是因为对做家务有兴趣吗?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是必须承担的责任。其次,很多人不是有兴趣才学好的,而是学好了才产生兴趣,学得不好自然是没兴趣。
我曾对一个孩子说,“你每天坚持大声读英语半小时,100天后自然会对英语产生兴趣。你不喜欢英语老师对吗?可以,我也不要求你喜欢他,但你必须把英语作业做好,来,开始做。”“你不喜欢数学?没关系,我也不喜欢,现在我们来做这道题。”其实,很多孩子说不喜欢,只是不想去做的借口,如果和他争论,就陷入了他的陷阱。直接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他慢慢做到了,成绩提高了,信心自然就会恢复,兴趣自然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