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把原始人的特征概括为妄自尊大。表现为对自己愿望与心理活动能量的高估,思想是全能的,相信语词的魔力,具有对付外部世界的技巧——“魔术(magic)。
我们期望发现儿童与原始人类似的态度,于是我们便形成了关于自我(ego)的原始力比多贯注(original libidinal cathexis)的观念,以后由此生出一部分指向客体并坚持下去,它与“对象贯注”的关系如同身体中的变形虫(amoeba)与其伸出的伪足(pseudopodia)的关系。我们所注意到的是力比多的散发(emanation)——对象贯注,既可发出,又可收回。我们同样看到了“自我力比多”(ego libido)与“对象力比多”之间的对立。一方面用得越多,另一方面则用得越少。
对象力比多发展的最高方面可在爱情中看到:为了对象贯注,个体似乎放弃了自己的人格。考虑到心理能量的分化,可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自恋的情形中,心理能量本是聚集在一起的,在将性能力——力比多——从“自我本能”(ego instincts)能量中区分出来之前,这种对象贯注的区分是不可能的。
我必须触及到两个问题。
其一,我们所说的“自体性欲”(auto erotism)的自恋与作为力比多早期形态的自恋之间是什么关系;
其二,如果将自我(ego)视为力比多的原始贯注,还有什么必要在自我本能中对性力比多与非性力比多做出区分。是否有一种单一的心理能量可以将自我本能能量从“自我力比多”中区分出来,将自我力比多从“对象力比多”中区分出来呢?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一定会认为,与自我相提并论的整体性(unity)是因为自我需要而发展的,不可能一开始就存在于个体之中。而自体性欲本能却一开始就有,那么要实现自恋,在自体性欲之上一定还会有新的心理行为。
关于第二个问题,“自我力比多”与“对象力比多”的价值事实上在于它们源自对神经症与精神病(psychotic)过程基本特征的研究。将力比多分化为适于自我与依附于对象的两个方面,是区分性本能与自我本能假设的必然结果。
将性本能与其他本能(如自我本能)从一开始就做出区分的假设具有多种特点。就后者而言可以做到十分清楚,因为这可能是一种中性的心理能量,通过对对象的攫取行为变成了力比多。
首先,这一概念区分相当于饥饿与爱这种共同的、普遍化的现象的区分。
其次,有必要从生物学角度进行考虑。个体的确是一种双重存在物:一面为自己的目的服务,另一面则是联结点,用于对抗自己的愿望(或至少是不情愿的)。个体将性视为目的之一,然而从另一种观点看,他又是“种质”(germplasm)的“附属物”(appendage),其目的在于用能量获得快乐“红利”。人是“永生物质”(可能的)的非永久性工具——如同限嗣财产的继承者,只能对该财产暂时地拥有。性本能与自我本能的分离也许基本上反映了个体的这种双重功能。
再次,我们必须记住,我们这些有关心理学的暂时观点总有一日会建立在“机体基质”之上。正是某些特殊的物质及化学过程操纵了性活动,并使个体的生活扩展为种族的。考虑到这种可能性,我们将用特殊的心理力量取代特殊的化学物质。
关于自我本能与性本能的分化假设(即力比多理论)并非全部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而主要衍生于生物学。
性能量——力比多——从最基本的和长远的观点上看,是心理中一般活动能量分化的结果。当然,我们必须面对犯错的可能性。不过,这不应阻碍我们关于自我本能与性本能假设的逻辑应用(这种假设源于对移情性神经症的分析)。
节选自《论自恋:导论》作者:佛洛依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