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磊说她和女儿多多经常看宫崎骏的动画。画面真的很精美,我自己也很喜欢看。
孩子在学绘画,为了提升孩子的审美,我建议孩子多看看宫崎骏的动画。
孩子看了好几部,但因为不认字,也听不懂日语,他的兴趣不是很浓。倒是每次陪他看时,我看得入迷。
那天我陪他看《千与千寻》,看了有十几分钟后,他决定不看了,说是害怕我和他爸也像千寻的爸妈那样变成猪。我当时没在意,可之后的很多天他都没法从动画片的情节中走出来,他现在是上厕所、刷牙、洗脸、吃饭等所有事情都需要人陪伴。
平时我在外地上班,婆婆在家照顾他。按照往常,婆婆做早餐,他自己洗脸刷牙。现在是只要他起床,婆婆什么也做不了,得一直陪着他。
我周末回家,发现他的这个行为后,有些不解。动画片是编出来的,不是真的会大人变成猪,怎么向他解释,他都还是那样。
有一次我正吃饭,他要解大便,我说让他自己去,他就是不去。我们俩僵持了几分钟,我眼看他憋不住了,可还是不敢去厕所,而去求救奶奶,我妈看不下去,陪着他去了。
这让我想到了我小时候,我自己就不敢去厕所。农村的厕所一般都在院子的后方,我家厕所的后面有一片荒芜的空地。白天看着这片荒草丛生的空地倒觉得挺有诗意,到了晚上觉得那就是各种恶魔躲藏的地方,加上猫头鹰在树上发出怪叫声,更加觉得阴深深的。
我是我家出了名的胆小。那时候自己不觉得胆小是什么缺点,只想着长大就好了。现在长大了,胆小却一直影响着我。
胆小就是恐惧,小时候的胆小就是对那片荒草丛生的空地的恐惧,长大的胆小是对变化的恐惧。
刚毕业时,做了很多工作,一直稳定不下来,那时就想稳定下来,不想每天充满变数,恐惧变化,所以毕业两年后我考了公务员。
过了几年安稳的日子,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境地。本身工作环境比较封闭,周末陪孩子也就是超市、公园、家里。直到不得不与孩子分开,这件事刺激了我,我考了司法考试。
本想着拿到了证我就有勇气辞职,可是三年过去了,我有了二孩。马上又要面临与两个孩子的分开,又一次刺激了我。
辞职的念头又上心头。
这几天进了一个公职群,里面都是公检法司的工作人员,拿了证,犹豫要不要走出去的一群人。他们的困惑和我一样,大家柔柔弱弱地讨论着,我和他们像极了。我们是一群充满恐惧的人。
体制内的安稳让我们对社会的变化充满恐惧,一辈子望到头的日子与每天都充满挑战的日子是截然不同的生活。
其中一部分人是过腻了稳定日子的人寻求刺激直接想立马奔出体制,看着别人可以做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也能做好,对未来缺乏客观的预估。
不过大部分都是被恐惧吓到的人,工作前几年的“艰苦期”让很多人不敢踏出那一步。熬过前几年的“艰辛期”,未来将会有多少个“艰辛期”等着呢?不知道。
最近恐惧这个词一直在我脑子转啊转,它是让我无法改变、无法动弹的根源。
梁宁老师曾举过一个例子,她曾被邀请去给一个企业家讲互联网,但是聊过之后,她做出判断,她无法说服这个人。这个企业家什么都懂,也明白互联网的重要性,但他的恐惧限制了他,梁宁老师说她无法说服一个充满恐惧的人,他必须自己想明白才行。
梁宁老师提到,马云和罗振宇是没有恐惧的人。看了这句话,我平衡了。原来大部分人和我一样,有各种各样的恐惧,我知道战胜恐惧我们将会遇到不一样的自己。
其实我就是梁宁老师说的,充满恐惧的一个人。走出去怕没时间陪孩子,怕赚不到钱,怕一直处于焦虑中,怕……害怕的太多太多,我被自己的恐惧捆住了。
2018年罗胖的跨年演讲提到,我们生活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是父辈那个一个工作干一辈子的时代了。我们要适应这样一个充满挑战、充满风险的新时代,我相信自己可以调整过来。我也相信那个公职群里的同学可以看清事实,走出恐惧。
我想公职群里第一个走出去且变好的人会鼓励一批恐惧的人走出去,谁会是第一个呢?
预祝我们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