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也叫“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多起病于学龄前早期和青春期,平均发病年龄19岁左右,病程呈慢性化,终生患病率为3%~7%。
多数患者症状的开始与环境刺激相关,核心特征是显著而持续地害怕在公众面前可能出现羞辱或尴尬的社交场合。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在社交时会紧张,那是否社交过程中存在紧张不安就是社交恐惧症呢?
社交恐惧症有哪些具体表现?
典型的社交恐惧症状往往出现在公共场合说话、进食或写字、使用公共卫生间、参加聚会或面试时等。
当他们置身于社交情境时,会表现发抖、出汗、脸红、头脑混乱、眩晕、心悸等,会因害怕其他人会发现并嘲笑他们在社交场合中的表现而焦虑,从而避免在公共场合社交互动,如交谈、会见陌生人、当众吃喝以及在他人面前表演或演讲等。
虽然他们会意识到这种恐惧和焦虑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并为此痛苦不堪,但大多数社交恐惧症患者都不会寻求治疗。
因为对于他们而言
寻医问诊这项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社交情境,所以很多人无法向心理咨询师求助,也很难主动前往医院就诊。
还有一些人生来不善言辞,看起来与社交恐惧症患者很像,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只是内向还是已经患上社交恐惧症呢?
事实上,存在社交恐惧症的人则会感受到趋避冲突(即同时具有趋近和逃避的心态)的困扰,他们既想和别人接触和交流,又担心别人会对自己做出负面评价。
社交恐惧伴发的大量社交回避行为往往是影响他们社会功能的直接原因。
很多人在面临他们所害怕的环境(公众场合)时采取的应对策略是回避——低头不语、躲在角落或根本不参加。
一旦“沉溺”于回避行为所带来的舒适感,你的无意识就会促使你不断重复这样的行为方式,损害你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强化了症状。
因此,像鸵鸟一样“自埋”并不会带来好处,只会让你越陷越深。而社交恐惧一旦产生,如果不加以治疗,就可能会长期存在,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焦虑症或抑郁症。
如何摆脱社交恐惧呢?
设定合理的目标,不断的尝试,不回避,对害怕的人或事,慢慢的去接触,去尝试,去克服恐惧心理,这个过程可能漫长反复,但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找准自身的定位,寻找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比如说到了陌生社交场合,你如果不善言谈,可以给大家倒茶盛汤,或者给在场的人拍照;
把社交场合看作是一种挑战而不是灾难,更多地关注与他人交流的内容而不是自己身体的反应;
不断积累经验,多看到自己的进步之处,多留意他人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增强自信。
温馨提醒:若是症状已经严重影响你的日常生活,无法正常工作,就需要咨询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及心理咨询师,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得到尽早的帮助,早诊早治对今后的康复非常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