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听了新网师卓越课程班的何刚老师的讲座《我教育生涯的四次转折》。在讲座进行完的互动环节,大多数老师向何刚老师求教的都是关于写作的问题(这可能是因为何刚老师最近一下出了两本书的缘故)。而我没有参与互动,我一边听着同学们的交谈,一边在想我的成长的问题。
我和何刚老师的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我们都是中师毕业,最初都是在农村中小学工作;比如我们都是新网师学员,有好多相似的学习经历;再比如我们都曾参加过新网师的暑期共读;还有,在学校里我们都参与了一部分的学校管理工作 。
但和何刚老师的成就比起来,我却逊色了许多,这是为什么呢?
我在工作的历程中没有遇到过能给我的成长以影响的关键人物。何刚老师讲到他在2004年时遇到了李镇西,那次的遇见让他明白了“教育不是家乡的版本,教育需要爱心、耐心、童心,更需要智慧。”从此,李镇西就成了他的生命范本。他也像李镇西一样去读苏霍姆林斯基,他也像李镇西一样地去做班级工作,写班级日志和叙事,“使自己所带的每个班级都充满了爱与幸福,都充满了故事。”跟何刚老师相比,我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突变,没有遇到关键人物是一个原因。
但我不够专注,没有下足功夫却是更重要的原因。
同是新网师的学员,何刚老师的作业几乎每次都是优秀,他的年度生命叙事次次都是“十佳”。这成绩的背后有他不被人看见的巨大的付出。为了完成作业和读写的任务,他常常要在晚上过了12点之后才能入睡。同是2021年参加共读,他把共读坚持了下来,而我却再也没有参加过共读。我在写作的质和量上都相当成问题,我一直写得少,去年参加了“教育行走,一起写吧”挑战300天的写作活动,才略有起色。与何刚老师比起来,我的生活旁逸斜出的部分太多,没有做到“要事第一。”
互动环节,导师柳袁照校长和主持人薛丽娜老师说要点名未发言的人去发言时,我的心里很惶恐,生怕他们点了我的名,那时我无话可说。因为最近一场不大不小、却持续了一个多月的病,我总是精神状态很差,我脑子里总是很混沌,我一直跟不上同学们的学习节奏。另外,也因为我的不自律,让我在自我的放任中浪费掉了不少的时间(今晚的活动开始之前,我写了今天的日记,发现自己过于荒唐,流于放纵。最近一年多都生活得不对头。),该读的书都没及时读完,该写的作业也总是拖延着才能完成。我有好几场讲座和沙龙活动都没及时参加,甚至有的连回放都没看。
今晚的活动,我最大的收获应该就是通过和何刚老师的对比,发现了自己之所以逊色的原因。下一步,我需要赶快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改正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努力赶上大家的脚步,让自己从“追赶者”变成“同行者”,不负了这个班名称中的“卓越”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