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从选书、买书、读书、活用四个方面给了我们很多实用的建议。
选书、买书这两块我是略读过去的。我觉得书中提到的方式有些效率不高且难以保证质量。国内杂志或报刊上的书评质量稂莠不齐。
我自己的选书方法很简单,跟着大牛(开智或经典书中提到的其他书)走就可以。买书基本是网购。对哪本书感兴趣了,就立马在网店里搜索,搜到了就加入购物车,要买的时候就直接买下。其中觉得可以缓一缓再买的书放入收藏夹就好。
关于制作读书笔记这一块,作者以“能坚持下去”和“让记忆更深刻”为出发点给出了很多方法和建议。
下面是自己的整理:感想总结 + 原文摘录
小技巧
筛选做标记的地方
(1)通读时,在自己觉得有价值的那一页,折上一角。
(2)重读折页内容,如果仍觉得好,就把这页的另一个角也折上。
(3)重新阅读有两次折页的内容,在上面做标记。
(4)检查做标记的内容,值得摘抄的再摘录到读书笔记上。
如何重读
(1)想到简单回顾时,重读读书笔记。
(2)想要回忆更多时,参考书中的重点段落。
(3)想要从头开始看起时,重读原书。
最小行动单位
从小问题和简单的工作开始入手,能减少拖延,把要做的事情坚持做下去。
就算是这样简单的记笔记,也一定能让你有所收获,因为把读书笔记坚持下去才是写读书笔记最基本的要求。至于能付得心应手地做好笔记,进而熟练地参考记录过的笔记,都是坚持写读书笔记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收到的效果。所以,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一切都应该以“能坚持下去”为先。
毫不夸张的说,只有坚持下去,读书笔记才能发挥作用。读书时应该时刻记得这个目的,正确对待写读书笔记这件事。
心理学家指出,出于大脑构造的原因,简单作业的过程会带动起人们的热情,使其专心致志地投入工作。晚上收拾好房间以后反而会变得精神饱满,也是这个原因。
带着收获的目的去读书
当你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而且亲手写文章的好处比口头叙述要多。
就这样,读书的目的从“读完就好”变成了“写读书笔记”,读书的重心也自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因为读了书而写读书笔记”,而是“为了写读书笔记而读书”。
积极输出促进思想内化
只记录自己有感想的内容
书签、腰封或其他一切与读此书场景相关的东西都可以加入到读书笔记本中去。这样可以加深对这读书笔记和书籍内容的记忆。
只关注自己想关注的内容就好。
只要记得重点放在“摘抄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文章”和“写主观评论”上即可。
重点是,一定要摘抄让自己心动的语句。......带着主观的心情去读书,是学者和编者都没有的,只属于普通读者的特权,应该放心享受才是。(摘抄)不是找让人觉得“理应如此”的文章,而是觉得“这么说确实有道理”的内容。
像这样利用一切相关事物记录与书的交流过程,可以加深大脑对读书体验的印象。回想起来的概率增加了,针对书中内容的思考也会因此增加。
从主观到第三方
读书笔记是自己和书的对话,所以不需要别人的观点,但如果在做完读书笔记以后重读书评,就可以参考“第三方的观点”,换个角度审视自己的这次读书体验。
读书笔记可以让自己及时找到心理支撑
请找到那本能够成就自己的书。失落的时候,走投无路的时候,那本书都会成为自己的心灵支柱。......但等精神上感到挫败后,再去寻找能让自己振作的书就来不及了,所以平时要多做笔记,把能让自己焕发精神的书记录在笔记本里,这样才能有备无患,心理健康方面出现问题时才能及时得到帮助。通过写读书笔记,你就可以找到一本“读了它我就可以做自己”的书,给自己坚实的心理支撑。
读书笔记让输出更流畅,且质量更高
之所以称读书为“体验”,是因为它会让你想起关于这本书的书评、博客文章、商务书籍和生活中的对话。这些点点滴滴,都会成为某种思考的线索。在读书笔记这一产物中再生产出原创文章,就像把一把刀磨得更加锋利。 一个创意好不好,关键在于如何安排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引用是魔杖”。引用文章不仅可以增加说服力,还更容易组织文章,会让下笔更流畅。
求质不求量
他们虽然浪费了时间,但都没有浪费人生。
欲速则不达,其实读三本好懂的书比读一本难懂的书要简单得多。
一些有趣的话
发现一个秘密,“做菜”贯穿各学科,厨子管理世界~ (1)治大国如烹小鲜。(2)数据收集是买菜,数据整理是洗切菜,数据分析是炒菜。(3)读书过程也比作做菜。
如果把读书过程比喻成做菜,那么第二章的“购书清单”就是购买食材,第三章的“写读书笔记”就是洗菜切菜,接下来要说明的“通过读书笔记进行思想输出”就是开火炒菜了。
卫生间和诗集很配。卫生间和诗集的共通之处:一个空间小,一个内容少。用卫生间的时间短,看完一首诗的时间也不长。
空间也能左右感受语言的方式。比如在卫生间放本诗集,在饭桌上放本有关食物的随笔,效果一定会让人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