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天

今天一天足不出户,外面下雨,连天不开,坐在烤火桌旁,读着声律启蒙,静听雨声,偶有汽鸣之声,打乱了静的节奏。年了,不论什么天气,都会有出行之人,备着年货,步履匆匆的。

早起的早餐,红糖煮米酒,煎两块糍粑,好滋味。奶奶在一旁择菜,我爱吃的藜篙,绿色细长又嫩,自带特别气味让我很是喜欢。腊鸡做成火锅,奶奶说让我做,于是过水,小炒,放作料,多水煮烂,一气呵成。我这厨艺也是不容小觑,熟练着呢!十一点,奶奶煎鱼,我炒䉫篙和青菜,就可以开饭了!婆媳合作倒也愉快,大家尽量就着对方,按对方的套路行事,总是没错的。

下午看视频听课,余映潮老师的课,初中的语文课,我总是认为即使是小学老师,也很有必要去了解一下初中高中课程,所谓站得高看很远,一览众山小。余老师的课是极务实的语文课,整堂课就是在进行扎实的语文学习,习得语文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花哨,所教所学所指,皆为有益有用。没有极高的功底和素养,想上出这样的课,是不可能的。老师的赏析能力,剖析能力是极高超的。简单,扎实,高效的一堂课。

接着听了一节小数课,张齐华老师授课。全开放式的课堂,层层递进的学习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设计颇费心思。真正的好课必是老师用心设计的课,这样老师才能驾轻就熟,收放自如,掌控于心。这也是普通老师和名师的区别,同样是开放式的课堂,你开放的只是形式,而名师开放的是本质,课堂的差距实则是老师的差距。学生质疑环节,张老师顺水推舟因势利导,将学习推向更深程度,让学生进入深层探究阶段,而后是叮嘱学生要反思。只有反思才能促进步,让学生自小懂得,并培养成为良好的思维品质。

最后一节课由王崧舟老师执教,鲁迅先生的散文诗,好的故事。年代久远,语言生涩,读通读好就有难度,更不用说理解了,所以我很期待。有几个教学环节很是精美,印象很深,一是对难懂难读的词语理解,采用今昔对比法,一目了然。新文化运动时期,古文向白话文转型,很多词语都没有定型,不够规范。这样形象直接的对比法,直白又简单,一目了然。二是对于一片云锦的理解,用了情境创设法,精美的图片,精美的语言,师生导读,让学生理解了梦与一片云锦的关系。三是对于词语的理解,运用了联系上下文方法和借助资料理解的方法,上牵下联,即理解了词语又理清了脉络,让学生知道梦境与河水有关,梦境景物错综交错在一起,是怎样的画面。四是朗读指导,设计精巧,由一段话读出19种景物,读出色彩感,读出诗的意象,红色就是希望!

思考,对于本文的表现手法,教者欲说还休,如鲠在喉,明明可涉及,如象征手法,是可以让学生有所感知的。对于创作的背景介入,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课文中作者写作的目的和出发点,即意境和心境后,才能结合当时的背景理解出作者的梦境只是一种寄托,一种希冀,一种现实世界无法无处言说的愤懑,孤独,内心的悲凉。反之,没有淬炼,都很苍白,学生终究是没有由内心生发出语言和情感。

雨还在下,滴滴作响,声声入耳,这样的夜极静,适合思考,反思。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