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新的一周了,六岁多的萌娃们,还能记得多少,我花了一个星期,教的一些东西呢?
开学的头两周,基本上都是没有知识性的教学,都是一些基本的入学教育,也就是我们大人眼中的,从幼儿园到一年级的他们该学会的规矩。
上周的某篇文章里,好像有那么一丝丝沾沾自喜,大部分孩子们都已经能够积极主动地和老师打招呼问好,觉得这是一种非常正能量的东西。庆幸并没有说,那些没有打招呼的孩子,就是文明礼貌上的欠缺。
今天走在去往学校的路上,看到三五成群的孩子背着书包,互相打着招呼,交谈甚欢。也有形单影只,双手勾着书包,眼睛无神地盯着脚下的地板,一步一步地挪着。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我们是无法去判断好与坏,换句话说,积极主动与人打招呼,真的有那么重要么?
我学生时代,好像也不是很喜欢和大人交谈,每次都是礼貌性的喊一声,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有时都有点不想去这种不想去的亲戚社交,略微的恐惧症吧!但每次都会被爸妈拒绝,觉得礼节性的,还是读了书的,应该是要去的。
因为他们讨论的话题,我不是很懂,也不感兴趣。去了,觉得很不自在。基本上,就大人一个群体活动,小孩子一个群体活动,我就是那个独处存在的活动。有时,他们的谈话会把我“卷进来”,问我一些看法。
而他们明显不对的地方,我还会冷不丁地插下嘴,反驳他们说的不合理的地方。这很明显的,就是一个很讨嫌的孩子的表现了。
于是乎“不善言辞”“孤僻”“高傲”“清高”等一些词语貌似开始和我沾了点边,在他们眼里的我是这样子的形象。毕竟我是那个不合群,不能融入他们的氛围,反倒是破坏气氛的那个人。其实,我的性格并不是如此。
现在回过头来想,自己那时怎么这么棒棒的。面对他们的这些评价和定义,我居然能够做到不解释,不辩解,随他们去说吧。我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性格的人就好,解释也不一定能有所改观,何必徒增烦恼呢!
所以,我班上的孩子们实在不想跟老师互动打招呼的,也不强求,只要不做对他人无礼的行为,我觉得不主动打招呼,也是被允许以合理的姿态存在的。他可以以他自己有教养的方式和别人“打招呼”,或许是一个腼腆的微笑,也有可能是一个羞涩的眼神对接,这些都是OK的。没必要一定要一板一眼的弯腰问好。
因为打招呼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甜甜地问候,冲过来紧紧的抱住,拉着小手,海盗船一样的摇摆,这些都是他爱的表达方式。
但被打招呼时,一定要有积极的回应。当学生跟你主动打招呼时,作为老师我们要积极回应。不能因为自己的忙碌,而埋没了我们的热情。出于自然之道和人性之道都应该回应,不能让他的这种热情被漠然的冷却,把他的虔诚推向一边。
兔子老师,不一定要把教室里的每个孩子都教成兔子耳朵。让教室成为那个,可以兼收并蓄,满足自我个性合理发展的游乐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