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是钱钟书先生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钱老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讽刺了抗战初期一些知识分子,以及书里的一些其他人物,他们人性中的懦弱和丑陋。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即使很多没读过围城的人,也听过:“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这句话不仅可以概括围城这本书,还有人生这座城。人生的围城太多啦!
“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是杨绛女士写在钱钟书《围城》扉页的一句话。 婚姻是围城,学校是围城,生活也是围城。入与出映射人生哲理与境界,也成为生命的常态。
初读围城,我也不过22岁。想着在步入婚姻之前一定看一看这本《围城》,因为看到杨绛先生说道钱老写的这部 围城就是指方鸿渐婚姻的围城。那时我在工作闲暇之余抽空来看,书倒是草草看完了,却好比第一次吃过某种好吃的食物一样——囫囵吞枣而不解其味。
第一次初读之后,只记得男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学无所长归国的留洋生,从回国的船上再到后来去苏小姐的家里,从鲍小姐、苏小姐,再到唐小姐经历了几段错综复杂的个人感情之路,再到后来的工作事业不够顺遂,娶了平常普通的孙柔嘉,婚姻也顺势直走下坡路。
未婚时读围城,自然对书的前半部分,关于方鸿渐的几段感情经历记忆深刻(读过此书的人都会喜欢书里的唐晓芙)多少人会遗憾方和那样一个美丽大方、可爱纯真、灵动聪慧的女子未成眷属的结局。而对于书的后半部分,方步入婚姻后与孙柔嘉的争吵我明显就是作为一个局外人来看,也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看过之后都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而吵?
时隔3年,重拾书本。而此时我也早已迈入了婚姻这座城,再来翻读此书,不仅被钱钟书幽默生动的文笔所折服,也对婚姻有了真实的感受。关于他们婚后的争吵矛盾,双方原生家庭中的家长里短,来自男女主不同的心理感受,仿佛钱老笔下写的就是步入婚姻后的芸芸众生。进了婚姻的围城,才会知道城内的真实面貌,终究和你想象的不一样。过来人都会说,你嫁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没有步入婚姻的人其实大都不懂婚姻生活的本质。
在婚姻中,没结婚前爱情唯美,人生浪漫。结婚后,三观不同,生活环境所压,人际关系所困,日子日复一日,心情早已物是人非。正应了那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爱情的保鲜期一过,那颗最初激情的心被柴米油盐所累,早己有了怨愤,和睦不再有,争吵时时有。累了的心要舒缓,苦了的人要解脱。便有了冲出围城的想法,看看外面的世界,重找昔日的自己。
同样的在社会生活中那些过着朝九晚五日子的人也同样羡慕自由自在的职业者,没钱的人生羡慕花天酒地的人,有钱的人偏又艳羡平凡人的自由自在。
人们大都喜欢临渊羡鱼,总认为别人的就是最好的,围堵修了筑,筑了破,破了修。却不知生活原来就是这样,生活在围城里的人早己厌倦了周而复始的重复日子,想要走出去而已。
以己为中心,生活圈子就是围城,你是这个圈子的主角,你是这个围城的城主,想退而守之或是冲出城外,有你个人意志做决定。
再来细细品读方鸿渐这个人。不得不说好的作家都把人性看的很透彻。方鸿渐善良又迂执,既正直又软弱,既不谙世事又玩世不恭。这样的人生活里随处可见。他算不上太坏,可正如书里赵辛楣对他的评价——你这个人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一个庸才的命运注定是一事无成,郁郁不得志的,而方鸿渐注定是被命运推着往前走的人。包括他后来的婚姻,娶孙柔嘉也和他不顺心的际遇和心境有关,在那个时间点刚好遇见了一个想要嫁给她的女子,这一切无关爱情。一个脆弱的人在低谷时找到了另一个得以慰藉心灵的伴侣,逃避生活和事业上的不顺,跳进婚姻的城以为就和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会换一种活法和人生吗?其实普通人的婚姻生活更是一地鸡毛。
方鸿渐无疑是个弱者。仅有的一次爱情也不敢去争取。他也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情商低又自视清高,其实自己却是个没有什么能力的人,才疏学浅、胸无大志,随波逐流。
看到豆瓣有些作者说方鸿渐毕业后两年的时间从意气风发到失意少年再到困于围城。其实我不认可。骨子里是怎样的人,一开始就注定了,只不过人在顺途中不会凸现,随性的青葱岁月正是步入围城的前奏曲,当自觉被困时,如临渴掘井,为时已晚。正如作家茨威格曾说“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成年后的我们终于深刻的明白————吃不了学习的苦,就得吃生活的苦。吃不了生活的苦,还得吃婚姻的苦。
人生还是要有知难而上,勇往直前的勇气的,多数懦弱的人如你,如我——见难就避。这样的人怎样能更上一层楼,看到人生另一番曼妙别致的景象呢?
总之,生活处处是围城,你想逃,总会被现实的生活逼得你无处可逃,最终露出不堪一击的丑陋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