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别想了解别人是怎样读书的,就选了这本书来读,本来想着一个外国人写的书应该比较不容易读下去吧。但是,读下来反而像同饱读诗书的闺蜜在聊天一样,她没有嘲笑你读书少,也不会给你开书单,更不会指导你读书方法,只会告诉你她的读书感受。
01 文字的性别
她认为,女人自由写作的首要问题是构建属于女性的文字语言。对这个论点,我从来都么有思考过,语言也是有性别的吗?于是我开始思考生活语言和文字语言中,哪些是男性属于的,哪些是属于女性的。生活中,男性总是用习惯使用更为直接、调侃的方式,而女性则更含蓄、委婉;在生气的时候,男性更倾向恶语相向,而女性则调高音调。
而文字语言,也许是有性别一说的,比如王小波、王朔、韩寒等,这是纯男性风格的文字,而张爱玲、冰心、三毛则是纯女性风格的文字。不管是从文字本身还是文学内容风格,都有着浓烈的性别色彩。这个“新大陆”的发现,让我颇为得意。
02 文字中的情绪
伍尔夫书中所讲的内容和提到的书籍,很多没有看过,即使看过,理解的也并不深刻。想起之前看过勃朗特三姐妹的书,第一个出现在脑海中的是高一时候读的《简·爱》,里面一段话令自己眩晕地认可,就是简爱在和罗切斯特先生表白的时候说出的一段灵魂叩问的文字。当时似乎反反复复读过多遍,那个可能算是共鸣吧。
当初没有GET到夏洛蒂本人对社会的呐喊,也无暇顾及她文字中体现出来的:“我委屈、我难过”只是被她的情绪感染着,从教会学校到后来家庭教师再到遇见罗切斯特先生,一直有一种情绪在牵着,让人欲罢不能,说来,这种情绪 ,至今难忘。
以现在的眼光看来,罗切斯特先生并不一定是简的良配,但不知道为什么,以当时的眼光来看,小说结束时,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感,让我跟着很是幸福了一段时间。并且告诉自己,一定要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03 女性作者的局限
伍尔夫多次提到《苔丝》的作者托马斯·哈代。在说到女性作家的时候 ,她多次提到,女性作家应该有一些闲钱,一个独立的房间,这样,女性可以自由地创作。哈代的创作环境是在客厅,而且不断有家务和访客打扰,其多部作品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她还把英国文学史上有名的几个女作家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都未曾结婚或者生育。
看来,生活的琐碎确实妨碍了女性的视角和女性的社交圈。
04 作者的行文风格
她比较推崇的哈代的行文风格,顺畅,一气呵成。 可是,无比遗憾的是,我读外国名著的时候,真的感觉不出作者的风格,可能是文化差异,也可能是译者加入自己的风格,或者我还不够细心。
苔丝一定要看看的,因为我想好好感受一下,伍尔夫说的文笔流畅是种什么样的感觉。另外,我需要刻意地感受一下女性作者和男性作者的行文风格,也要想想要如何构建自己的行文方式。
伍尔夫最后提到蒙田的人生感悟,文章中提到蒙田随笔中的很多细节,提到他很多自相矛盾的言论。我也有记日记的习惯,有时候也是根据自己阶段性的感触写作,因此,会出现相互矛盾的言论很正常,这个是有同感的。另外,蒙田对人生的理解,很多方面也比较随意,对死亡的看法也很独到。于是,她成功地安利了我,蒙田的随笔还是要读一读的,不为别的,只为引以为知己的某些观点。
05 天才还是战士?
巴尔扎克说:“天才都是人类的病态,就如同珍珠是贝的病态一样”。说到病态,很多知名的作家、小说家和诗人,要一直承受精神世界的折磨,狄更斯、海明威、伍尔夫,徐渭、海子、三毛,太宰治....他们大多都精神世界丰富、敏感、细腻,却又被来自这个世界的各种规则束缚。或许,也正是这些规则激发出他们精神世界的反叛,而这些反叛亦或者是倔强,成就了他们文学上的成就。他们一边承受着精神上的凌迟,一边写下这个血淋淋的过程 。与其说他们是文字的天才,不如说,他们是这个世界的战士。
或许,人,要么要迎合这个世界的规则,要么就举起武器争取自己的权利,谁又特殊过?如此说来,拿起武器的战士和拿起笔的斗士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区别,武器不同而已,目的都是为某个理想奋斗,付出的都是自己的鲜血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