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要不要嫁给春生的问题,大卓总在多个场合,多次表示不可能答应,各种威逼利诱方法都用尽了,但是,他最终拗不过他的小公主。这是为什么?
这样一个有魄力,有决断的父亲,怎么在女儿的婚姻大事里一点话语权都没有?
其实,很多成功的爸爸都有类似的苦恼,他们根本管不住自己的孩子,他们也很郁闷:孩子怎么都不听话?
其实,这些爸爸都犯了一个错误:错把争执当做教育,实际上,他们和孩子争执了十几年,而不是教育了孩子十几年。
比如,大卓总每次和小卓总讨论春生的问题时,都是一次争执,而不是一次父亲对女儿的教育,因为,爸爸根本没有说服女儿。
教育和争执太像了,以至于很多人分不清两者的区别。
比如,夫妻吵架,刚开始还是为了“老公昨天晚上喝酒回家太晚”的问题争论,这是观点之争,能分出对错,太晚回家确实不对。如果妻子在这个观点上说服丈夫,那么这就是一次说服和教育。
可是,很快争论就会变成:老公说,你有时候也和闺蜜一出去就几个小时,晚饭也不做。妻子说,你还抽烟......双方开始翻旧账。
这时,争论的焦点变成“我虽然不对,但你也不是省油的灯”,这就变成了立场之争,我在我的角度来看,你不对,你在你的角度来看,我不对。
这就是一次争执,争执分不出孰对孰错,但是能分出胜负,比如声音大的、力量强的会占上风,最后好像有一方胜出,但是另一方并不服气。
所以,教育和争执的边界是在于:前者是表达观点,说服对方,后者是表达立场,压制对方。
大小卓总之间一直都在发生争执,而不是教育,他们每次谈话到最后就是立场的表达:一个是“我就是要嫁给春生”,另一个“不可能”。
这对父女的故事,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有什么值得学习呢?
回到上面夫妻的例子,当丈夫怼回妻子说“你平时也经常去逛街好几个小时,饭也不做”的时候,妻子如果回复:“好,那是我不对,但是昨天你半夜才回来,肯定是你不对。”
如果对话是这么进行的话,丈夫肯定就会主动认错了,立场冲突不见了,想吵都吵不起来,因为大家的基础价值观都是一样的,比如,夫妻都有责任顾及家庭成员的生活。
所以,下次无论是与另一半,还是和子女,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想一想你到底是想说服和教育对方,还是想要和对方争执。如果是前者,就要提醒自己,要和对方作观点上的讨论,避免立场上的对立,这样你才有可能说服对方,而不会陷入一场无意义的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