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曾经说过:“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事理的人想使世界适应自己。”
蒙田也曾经说过:“既然不能驾驭外界,我就驾驭自己;如果外界不适应我,那么我就去适应他们。”
如果你无法调整心态、随遇而安,像“变色龙”一样适应环境,那你便只能面临被这个世界淘汰的命运。
“适者生存、能者成功”,这是对精彩人生核心能力——适应力的最好诠释。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从而完善自我的过程。
二十多岁的你,需要以先求生存,再求发展的策略,来逐步求得人生的发展。
我们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面临的都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而这种环境又是不断变化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以出色的适应力,稳扎稳打地稳步打拼。
台湾作家翁静玉曾经在《办公室物语》用“草莓族”一词来形容过这样一类人。
他们有着草莓光鲜亮丽、甜中带酸的生涩,以及在温室中长大、一捏就破的特性,在初入职场时很容易因一些不适应的状况而轻言放弃。
很多年轻人走出校园时,会发现周围的工作环境有许多不合意之处。
其实,这并非代表企业真的有多大的“过错”,也不代表你不适合职场的发展,这只是你初涉职场时不适应的表现。
只要调整心态,度过这一个调适期,你也能成为一个应对自如的职场达人。
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陈平,也有过这样一段艰涩的调适期,这也成为他人生一段十分值得回味的经历。
毕业后,陈平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国内顶级的软件公司工作。
进公司后,踌躇满志的陈平为自己制定了远大的人生目标,发誓在最短的时间内出人头地。
但陈平万万没有想过,自己一进职场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
一个月过去后,他仍然没能完全适应公司这个大环境。
强大的工作强度,剑拔弩张的同事关系,势同水火的上下级关系,都让他力不从心、苦不堪言。
渐渐地,先前意气风发的陈平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整天愁眉苦脸。
为了帮助自己摆脱眼前的困境,陈平决定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陈平开始寻找自己不能融入新环境的根源,并努力掌握一些提高职场适应力的方略,他又对自己的前途恢复信心。
第二天一大早,陈平满脸微笑地走进公司,亲切地和上司、同事打招呼。
中午吃饭时,他主动约同事一起去吃饭,一路上和他们谈笑风生,下午下班时,他也和同事们结伴而行。
虽然在最初的几天,同事对他的态度并没有什么变化,但没过多久,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融洽、和谐的办公室环境让陈平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陈平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度过了困扰自己多时的职场不适症状,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在事业中放手一搏。
对于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而言,你一定要先求生存、再图发展。
进入职场新环境,你需要懂得调适自己,让自己融入到新环境中。
面对不利的环境时,不要希望用逃避解决问题,而应当努力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
你必须努力转换角色,以最短的时间适应职场的发展,这样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
当然,适应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或长或短的过渡期。
如果你的适应能力较强,就会很快找到自己的位置,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反之,如果你的适应能力较差,则会迷失方向,甚至失去进取的信心和勇气,自此一蹶不振。
此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便成为调整自己适应力的关键。
其实,我们可以用一种“潜水”的心态,以期顺利度过适应期。
在潜水期,你所要做的不是改变,而是适应;不是爆发,而是容忍。
学会积累,学会容忍,是每一个新人的必修课。
在适应期中你会遇到很多挫折、很多不解,有些是你的错,有些并不是你的错,但无论如何,既然已经发生了,你便要尝试着接受并适应。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生路上,适应力是工作能力得以发挥的基础。
进入职场后,你能否顺利完成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转型过渡过程?能否与企业融合、与同事融洽?适应力都是关键。
我们虽然无法改变职场的环境,但却可以改变自己以适应职场环境,求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向“草莓族”和“不适应症”告别。
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义无反顾。
从此刻起,用适应力先求生存,再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