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页三
来自第二章《学习的本质:知识链和记忆结》
P30
自我检测:给知识链打上记忆结
孩子用绳子把蔓越莓穿起来做项链,挂到树上后却发现蔓越莓从绳子的另一端掉下来了。不打结,就做不出绳串;不打结,就没有项链,就没有珠绣钱包,就没有精致的挂毯。检索给记忆这条绳子打了结。重复检索能让记忆更清透,而且它把记忆这条绳子又缠了一圈,使其变得更牢靠。
早在1885年,心理学家就开始研究“遗忘曲线”,用它来说明我们的“记忆蔓越莓”从绳子上脱落的速度有多快。我们刚才还读过或听到的东西,有70%左右会在极短的时间里被忘却。在这之后,遗忘速度开始变慢,剩下的30%左右会被缓慢遗忘。这里面的教训很明确:改善我们学习方法的一大挑战就在于找到办法中断遗忘的过程。
心理学家将检索的威力称为测验效应。在大多数时候,测验都被用来评定学习效果,给学生打分。但我们早就知道,检索记忆中的知识可以让它们在今后更容易被想起来。亚里士多德在论述记忆的文章中写道:“反复回忆一件事情可以增强记忆。”弗朗西斯•培根也就这种现象撰写过文章,同样论述过此事的还有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今天我们从实证研究中得知,练习检索可以将知识学得更扎实,效果要远好于重复接触最初的资料。这就是测验效应,也被称作检索一练习效应。
要想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重复多次检索,而且检索之间要有间隔。这样才能让人努力达成认知,回忆才不会变成无意识的背诵。重复进行回忆似乎有助于巩固记忆,让大脑中的信息结合得更紧密,同时增加并强化头脑中用于检索知识的神经回路。埃伯索尔德,还有经验丰富的四分卫、喷气机驾驶员、爱发短信的年轻人都知道,重复检索能把知识和技能深嵌在头脑中,使其成为条件反射,也就是大脑不需要刻意思考就可以做出反应。几十年来的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P34
只需1次自测,一周后回忆率从28%跃迁为39%
之后的一项研究关注了多次测验对人的长期记忆有何影响。研究人员让学生们听一段故事,里面涉及60个实物的名称。学生在首次接触这些实物的名称后立刻参加测验,之后便可以记起首次测验中53%的内容,一周之后,这一比例便下降到39%。另一组学生学习同样的资料,但完全不参加测验,他们在一周后只能想起28%的内容。这样看来,进行一次测验就可以把一周后的成绩提高11%。如果立刻进行3次测验,而非1次,那么效果如何呢?还有一组学生在首次学习后参与了3次测验,一周后他们也能回忆起53%的物品名称—与其间只接受1次考试的学生成绩相同。实际上,接受3次考试的学生和接受1次考试的学生相比,已经对遗忘产生了“免疫”,而测验1次的学生又比初次接触资料后没有测验的学生记得多。所以说,多次检索练习的效果一般都要好于只检索一次,尤其是有间隔地进行测验。后来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I,重述知识」
什么是记忆蔓越莓,为什么只需1次自测,一周后回忆率从28%跃迁为39%?
鹅卵石的故事
记得在大学的时候,英语老师告诉我们,一个个英语词汇,一则则语法,犹如一颗普通而平凡的鹅卵石,但当你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捡起它,负重前行的时候,你将发现,终有一日它会变成黄金,变成你的财富。当时听了不以为然,不就是说一堆鸡汤让你学习而已,便没有上心。而到了找工作的时候,与优秀外企擦肩而过,才知道自己没有足够的“鹅卵石”。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
这与“记忆蔓越莓”是什么关系呢,其实在我眼里,记忆蔓越莓和“鹅卵石”如同一物,都是一个个需要在大脑沉淀并留下痕迹的知识点,如果把他们有序的串联起来,并牢牢的结在一起,便会形成一串又一串知识的相互链接的链条,牢存在我们的记忆当中,随时为我们所用,成为我们人生的财富。自测就犹如拾起“鹅卵石”,犹如将记忆的越蔓莓穿串打结,使曾浮现在你脑海中的记忆更加深刻,使它如同挥之不去的痕迹留在你的大脑中。
「A1,激活经验」
请回想一次学习较吃力的经历,因为使用了多次检索,让你顺利过关。
学习也要稳扎稳打
用6月刚结束的财务管理考试来演绎记忆检索对学习的贡献最为恰当。
何为投资净现值分析方法?何为股利政策?何为财务杠杆?你会分析财务报表吗?你知道资金的时间价值并会计算吗?哇哦,这根骨头啃起来有点硬。于是,我开始阅读课本可是每次三五十行后便安然入睡。好在学校有学习视频,转而看视频,开始了第一遍的精读。每一小节结束,老师都会随堂测验,强化记忆,查漏补缺。第一遍的学习类似科普,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但知识的体系的建立还是在孙教授的2天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就像是把我的记忆的蔓越莓串联起来,并用案例思考和练习的方式自测,使记忆更加深刻。课堂学习结束后,我又开始了真题自测,检测每章的学习成果。就这样,轻松通过考试。
「A2,规划运用」
规划一下,如何运用检索,让自己成为一名主动学习者。
每当遇到新知,我会立即百度搜索,先了解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构成或作用原理,它和其它哪些要素相关,对我有什么样的意义。如果是重要知识我会记录下来,并刻意记忆。接下来,我会找个朋友和他分享新知,问他是否了解,然后再阐述一遍给他。我发现当自己阐述的时候,就是在做检索,很容易发现哪些记忆和理解是清晰的,哪些是模糊的。于是再去强化学习,继续找人讲故事或写作输出,利用检索多次反复强化,就会学的扎实,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