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那个如浮萍般云游四方的老先生是否已前往那片诗意雪国?
雪国没有悲伤,没有寒冷,唯有川端为初代跳动着的一颗火热的心。
1968年川端康成凭借《雪国》《古都》《千只鹤》成为亚洲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得诺贝尔的文学奖得主,评委会给予这位文学巨匠高度评价有二:一是川端先生以卓越的艺术手法表现了道德性与伦理性的文化意识,其二在架设东方与西方的精神桥梁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短短几十个字浓缩了川端一生的文学成就。重温那段辉煌的岁月,川端在获奖典礼上做了《我和美丽的日本》,熟读几遍你是否会觉得闭上眼眼前是美丽的富士山呢,樱花如海,清茶飘香,美哉善哉!写于1961至1962年的《古都》,就是通过绸布批发商太吉郎养女千重子的故事,将一年中京都的春夏秋冬,风土人情作了详尽展示。
回顾川端康成的人生,恐怕辉煌两个字远远不够吧,而且用辉煌形容他我认为也是偏激与局限的。1899年生于日本大阪,自幼父母双亡,其后跟随祖父母,不幸的是7岁祖母去世,10岁唯一的姐姐去世,16岁那年最后一位亲人—祖父也离开了人世。这接二连三的苦难使川端感到极端的孤单寂寞,他感觉天地之间仿佛抛弃了他。这种极端苦难的遭遇对他的性格形成以及他日后作品悲凉格调打上了深深烙印,直到1972。
1972年4月16日下午2点45分左右,川端康成从镰仓自己家里出来,对家里人说“去散散步”。然而,直到晚上他都没有回来。他的家人觉得奇怪,晚上9点45分左右让他的助手岛守敏惠到他的工作室去寻找。
川端康成的工作室设在逗子市小坪的“玛丽娜”公寓大厦四楼的一套房子里,是自当年1月中旬起使用的。他平时一周约来这里三次,每次都由助手陪同,但这一天却是单独来的,时间约在下午3点多钟。
岛守敏惠走进屋里,立即发现出事了——川端康成已经自杀身亡,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自杀时间被推定为下午6点左右,自杀方法是煤气中毒。洗脸室里铺着被褥,从煤气炉上引过煤气管子。川端康成躺在被子里,口中含着管子,枕边放着刚开封的威士忌酒瓶和酒杯,没有发现遗书之类的东西。
这个噩耗一经传出,立即震惊了日本全国,也震惊了国外文艺界!
自己在读川端康成的作品时,总能感觉到一种虚幻、缥缈的美与孤独浮现于字里行间之中,这种美是镜中花、水中月,可远观而不可即,同时也包含着无奈的徒劳。川端康成先生的文字很美,书名也很美。读过他作品的人都会被他的文字所深深地吸引,甚至放下书后还久久不能平静,为书中人物的命运和结局或悲或喜或痴。
川端以写女性,尤其以写少女见长。他笔下的少女,绚烂如夏花、清纯如小溪、迷蒙如薄雾、忧郁如兰菊。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种特殊的伤感气质,就像兰花之香,虽然淡雅却经久不散,沁人心脾。这就是川端一生所追求的气质吧,他把这种气质赋予他笔下的人物。
从爱情到文学。川端先生的爱之深情之切,都化为了最细腻的文字映射于文学创作中,在那里永远都有一份他对初代的爱恋与感伤。
川端笔下的爱情是畸形的爱情,笔下的美便是缺憾的美。你不能用完美来形容川端的故事,但是,等到看完了川端的书,当你合起书本的时候,便久久不忍放下。你会不知不觉地随手翻回去,想要寻找一些在脑子里停留许久却无法解释的问题的答案,一些你想要弄清楚的真相。但是答案永远不会有,真相永远隐藏在情节之后,让你始终无法释怀。这是作者特有的气质,特有的魅力进而转化为一种魔力。而那些书中的人物就像挥之不去的影子一样缠绕着你,让你为之悲,为之喜。
回顾他的一生,我们发现这个从1924年开始写作到1972年绝笔的文学巨匠给日本和世界留下了着实一笔巨大的财富。“即使靠一枝笔沦落于赤贫之中,我微弱而敏感的心灵也已无法和文学分开。”
纵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生,品味其作品里的美丽与哀愁。川端康成的小说在思想内涵、表现方法和艺术风格上具有鲜明的特色。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和欣赏川端康成先生的小说特色:
思想内涵
川端康成小说在思想内涵方面的特色是善于展示女性美、卑贱美、颓废美和虚无美。
总起来说,川端康成小说思想内涵的特点可以归纳如下:在男性和女性形象中,既写男性形象,也写女性形象,但着重写的是女性形象;在身份比较高贵(中小资产者)的女性形象和身份卑贱的女性形象中,既写身份比较高贵的女性形象,也写身份卑贱的女性形象,但着重(特别是战前)写的是身份卑贱的女性形象;在女性的外貌美和心灵美中,既写女性的外貌美,也写女性的心灵美,但着重写的是女性的心灵美;在女性在日常生活里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美和女性在爱情过程里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美中,既写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美,也写女性在爱情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美,但着重写的是女性在爱情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美,其最高境界是“无偿的爱”;在女性在正常生活和感情状态下的心灵美——正常美与健康美和女性在非正常生活和感情状态下的心灵美——颓废美与虚无美中,既写女性在正常生活和感情状态下的心灵美——正常美与健康美,也写女性在非正常生活和感情状态下的心灵美——颓废美与虚无美。
表现手法
川端康成一贯重视小说的表现方法。
人物刻画
川端康成的小说塑造了许多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注重主观感受、具有理想色彩、重视性格刻画和以朦胧为手段,是川端康成的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第一个鲜明特点。善于灵活地处理模特儿与人物的关系,是川端康成的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第二个鲜明特点。
环境描写
川端康成的小说也很重视对环境的描写,其中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在内。川端康成是热心地表现美的作家。既然要表现美,那就当然离不开自然环境,离不开表现自然环境的美。关于怎样描写自然环境的问题,川端康成首先强调的是如实描写,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便是“写生”。川端康成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致力于表现自然与人物的统一,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统一,以便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
情节结构
川端康成的小说在故事情节和结构安排方面也具有鲜明的特点。他的小说在故事情节方面的特点之一是平淡而舒缓。他的大部分小说并没有什么紧张的气氛、曲折的故事、激烈的矛盾和剧烈的冲突。也可以说,他的小说主要不是依靠这些因素吸引读者,而是依靠细腻入微的抒情感动读者。
他的短篇小说在结构布局上的特点,可以用“单纯而精巧”来概括。不过,川端康成的小说在情节结构方面最突出的特点还不是表现在短篇小说方面,而是表现在中长篇小说方面。这些小说在情节安排和结构布局上的基本特点,可以用“自由而灵活”来概括。
语言运用
作为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川端康成极其重视小说的语言和语言运用。为了解决语言问题,川端康成时常熔铸新词,创造新语,以适应写作的需要。
具有明显的感觉性和浓郁的抒情性,是川端康成小说语言的特点之一。爱用比喻和反复等修辞方法,是川端康成小说语言的另一个特点。
叙述方法
按照现代叙事学理论,我们除了关注小说的叙述内容(包括上述人物、环境、情节、结构和语言等)之外,还应当关注小说的叙述方法,如叙述话语(如叙述时间和叙述视角等)和叙述动作(如叙述声音等)。
艺术风格
研究川端康成各个时期的作品,特别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用“美而悲”三个字来概括他的小说的主导艺术风格。从川端康成关于自己小说艺术风格的论述来看,从他各个历史时期、各种不同题材有代表性的小说创作来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美而悲是他的主导的艺术风格,或者说美而悲是他的艺术风格的基本特点。
平安时代的幽雅,镰仓时代的苍劲,室町时代的沉郁,桃山、元禄时代的华丽,递传而下,与西方文明碰撞融合,涓涓流贯于川端康成的人生轨迹和小说血脉中。
请朋友们去读读川端吧,在他的干净世界里面去体会那种优雅的哀伤吧。这一次,不妨追随川端康成和他笔下的动人故事,开启一场朝圣经典之旅!
推荐阅读
《川端康成和他的小说》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为研究东方文学的著名学者,也是最早翻译《川端康成传》并将其引入国内的专家。作者系统地介绍了川端康成一生的创作经历,并对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缜密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有助于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川端康成的人生经历、创作历程以及他的作品风格。
作者在介绍川端康成和他的小说时,力图把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把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日本的传统文学特色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在尊重客观事实,遵循文学创作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具有浓郁的日式风情的画面。
作者简介:
何乃英1935年生于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曾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东方文学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东方文学和日本文学教学、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60余篇,译文17篇,出版著作50余部(其中自己编著17部,主编4部,二人合编2部,其余为多人合作编著),译著10余部。主要著作有《新编简明东方文学》、《川端康成小说艺术论》、《泰戈尔——东西融合的艺术家》(以上为自己编著)、《东方文学概论》(主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