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2025年8月7日,立秋,天雨,难得的清凉、静谧,是适宜读书的最好时光。整个上午,一室、一椅、一茶、一书,端然入静,徜徉于字里行间,对话于星辰大海,贪享宋末诗人郑思肖“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之悠然之乐。
翻开《美的邂逅一一一中国文化的教育启示》,三读其中的“《论语》的教育启示”章节,思接千载,神游万里,别有一番感喟在心头。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毕生致力于“为教育寻找天道,为社会确立世人遵循的标准。”之使命,无一日不坚持,无一刻不坚守,哪怕食不饱、居无所,处处碰壁,倍受冷遇,累累如丧家之犬,他依然是信念不衰,依然是志向不改,以一己微力、一腔热血,周游列国,游说诸候,施行仁政,护佑天下,其志向不可谓不恢弘,其心力不可谓不强大。而支撑孔子始终情怀激荡的动力,无疑源于其生性乐观、自信、执着的伟大品格和善读、善悟、善行的良好习惯。《史记·孔子世家》载:“东门有人,其颡(sǎng额)似尧,其项类皋陶(yáo),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这是孔子周游列国至郑国时与弟子们走散,独立郑国东门的惨状,有郑人告诉孔子弟子,说有一人般若尧、舜、皋陶之貌,憔悴得像无家可归的狗。弟子如实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后笑答:“外貌不重要,但说我像丧家之狗,确实如此!”这就是孔子悲惨而不卑微、自信而不自大、乐观而不悲观的处世哲学。
在孔子的思想和意识里全是“智者无惑、仁者无忧、勇者无惧”之大德,罕见悲、苦、哀、怨,“乐”之思想贯穿其一生。
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这里面,无一不体现出了圣人之愉快、乐观之情志。
再如: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是乐;
“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亦是乐。
孔子无时无地不乐,这是他鲜明的人生观。
孔子之乐,源于读书。《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是说孔子在晚年喜欢读《易经》,读了三遍,串连竹简的牛皮绳子都断了,他却说,再多有几年,就能把《易经》中的文字意思都理解清楚了。孔子是一代儒家大家,尚且如此痴迷读书,而我等却视读书为畏途,自己知之甚少,却从不自知,岂不是双倍的无知。真是“世人都晓读书好,唯有手机离不了。娱乐视频迷心窍,手指越划越无聊。”
孔子的伟大,除了善读,还在于其教育思想之博大、深邃且超越古今。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其言其行,无不是金语良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其思想,超越时空,无人能及,古今为为之改变,世界为之动容。特别是因材施教、不耻下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教育教学原则,至今没有人能实锤落地,纸上写了、嘴上喊着,而没见一个人实实在在、长期不懈、自始至终地变为现实。可见,我们的脚步远远慢于古人之思想。
前段时间拜谒孔府,其大门明柱上有一幅对联,务实、深刻、全面地概括了孔子的伟大。上联是:与国同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其中富字上面的一“ヽ”没写出来,意为“富贵无头,富贵无顶”。下联是: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其中的章字上的一“丶”也没写出来,意为“文章通天”。一幅对联,一生功绩,万世师表,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行走在教育之路上,我们是一个个行者,没有轰轰烈烈的教育壮举,只有点点滴滴的付出,包括每日读一页书,都会平添一份教育的智慧和激情。朱永新老师写过一首小诗,我至今都能脱口而出。
我是一个行者,
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
我的脸上带着笑容,
我的心中充满阳光,
我为教育准备了一切,
激情、理想、智慧、诗意和力量。
……
斯文在兹,念兹在兹。作为教育人,作为管理者,我们更应是实实在在的“读书人”,理应把读书奉为自我修炼的不变追求,读王勃、学东坡、谈金庸、慕于漪……和古今奇才、大家、学者对话,掬星捧月,阅尽繁华,把千年的智慧收入囊中,放入个人心灵的文件夹,酝酿成一个个改变陈旧思想、观念、人格、胸襟的精致文案,撑起理想,成就梦想,绽放所有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