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地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能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不过百里平方的范围,那些尚待探索的远方,那些已不可能亲历的过去,那些指导万物运作的宇宙规律,都令我们——普通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感到困惑。幸而,我们可以阅读,阅读可以令我们突破空间,时间的限制,令我们有限的生命得以延伸。
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可以说是开启阅读世界的一把钥匙。作者通过写作这样一本书传递了一种对于阅读的态度,即阅读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增进自身的理解力而不只是为了娱乐或单纯的获取资讯,而这也正是阅读能够延展生命的原因。一个负责任的读者,正如作者所说的是一个主动的读者,一个主动的读者总是不断尝试以更周全更精辟的方式来回答关于一本书的四个基本问题:
- 作者说了什么?
- 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 作者说的有道理么?
- 这与我有什么关系?
要回答好这四个问题需要不断地思考,因此主动阅读是十分费神费力的,我们总是在向自己理解力的上限挑战,向那些水平高于自己的作者学习。
师者,是可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因此我的第一个感悟是永远不要害怕那些难懂的书。不能理解常常代表着目前阶段这本书超越了我理解力的上限,遇到这样的书,喜悦应战胜抗拒,这意味着我遇到了一位高水平的老师。如果我十分努力仍无法读懂这本书,我会把它先束之高阁,每隔一段时间再翻阅看看,也许我对作者的理解会越来越多。当我最终能够读懂它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的理解力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值得我们以主动的姿态来阅读的书其实并不多。考虑到主动阅读是一件十分费神费力的事,我们必须对书籍的选择慎之又慎,“读书贵精不贵多”真是这个道理。好在古往今来的贤哲们已经为我们做了筛选,那些经典并非浪得虚名,而自身理解力的提升对于书籍的筛选也大有裨益。那些可以轻松理解的书自然可以泛泛而读,但如果检视阅读不能尽得其意,细一思索又觉得大有天地的书就定要在书单上占得一席之地了。
我们是否真的读懂了一本书恐怕只有自己知道,就算能倒背如流也并不能算是读懂。读一本书就如同和作者交流,但书籍是沉默的,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解读只是单向的一厢情愿,因为我们无法知晓作者写下这一句子时心里的所思所想。我们带着自有的认知体系来解读作者,这是容易的;我们要舍弃已有的认知体系来投入作者的思想,这是困难的。但这恰恰是发现作者真实主旨和意图的关键。只有做到了后者,恐怕才算是真正读懂了一本书。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主动的阅读者不单只追求自我精进,亦应负担思想传播的责任,我特别感谢多年前将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前辈,这篇读后感也欠了很久了,另外这也勉强算是为这本书做的推荐吧(虽然推荐者人微言轻)。推荐得当除了要书籍本身是好书外,还需要推荐者言之有物,因此这恰恰也能成为检验自己是否读懂一本书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