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孩子是许多家长的通病,但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这实际上是补偿心理在作祟。
有的家长因为小时候受到过父母的忽视、拒绝、惩罚,或是吃不饱、穿不暖、没学上,这种痛苦的经历深深地镌刻在他们的脑海里,以至于有了孩子后,他们就拼命地给予孩子自己曾经没得到的东西。
补偿心理在家庭教育中十分常见,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怕孩子受委屈
有的家长小时候受到过虐待,或是家里特别穷,从来没有过上好日子,于是平时就会尽量满足孩子,处处迁就孩子,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以此补偿自己儿时受过的苦难。
二、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转嫁到孩子身上
有的家长因为某种原因未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于是把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不管孩子愿不愿意,也不管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特长,他们总是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比如,有一位妈妈十分热爱舞蹈,但由于年少时腿受了伤,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梦想。有了孩子后,她仿佛又看到了希望,于是从小就将孩子送到舞蹈班学习。而实际上,孩子喜欢的却是画画。
三、没时间陪孩子,想用物质加以补偿,以达到内心的平衡。
有的家长工作特别忙,经常早出晚归,没时间陪孩子。家长自知亏欠孩子,便想从其他方面进行补偿,以减轻内心的愧疚。
四、怜悯孩子
有的家长因为孩子有某方面的缺陷,于是给予孩子特别的照顾,从不让他干家务活,即便孩子犯了错,也不批评他。
补偿心理是不易让人察觉的,很多时候,即使家长这样那样做了“补偿”,也丝毫不会意识到或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对。
事实上,补偿心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尤其是过度补偿,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
首先,补偿心理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低能。
如果家长因为小时候受过苦,就不让孩子插手任何事,这无异于剥夺了孩子的学习机会。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好逸恶劳的恶习。这样做造成的结果是,孩子什么也不会做,也不懂得承担责任,更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
其次,物质补偿无法代替精神需求。
即便家长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全给孩子,也无法满足他们对父母爱的渴望。与其拿东西补偿孩子,不如多抽时间陪伴孩子,让他们的回忆里多留下些爸爸妈妈参与的痕迹。
再次,替孩子规划人生,容易埋没孩子的真正才能。
家长感兴趣的,孩子不一定感兴趣,家长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往往会事与愿违——不但不会取得什么成果,反而会激起孩子的不满,令亲子关系不可调和。更重要的是,它可能会压抑孩子的个性,阻碍孩子的发展。
因此,作为父母,千万不要把补偿心理运用到家庭教育中,否则将会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