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张文质老师,小尘老师好!《教师的使命》核心共读群的老师们,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山东省泰安泰山实验中学的毛杰莉,曾经担任咱们第2期共读分享活动的主持人,当时我说有机会就给大家讲讲我的故事,你看今天的这个机会就被我抢到了。当我跟随着小尘老师完成了“教育行走,一起写吧”挑战300天的任务后,我收获了很多,有自己的专业成长,还有教育行走给我们颁发的证书,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老师们,尤其当我收到张文质老师的赠书《教师的使命》时,格外感动和开心。当我捧读这本书时,我发现文质老师怎么这么厉害,就好像是钻进了我的心坎里,简直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代言人。今晚有很多话想说,最想讲的还是我自己的故事,今晚我分享的题目是——《我人生中的重要他人》。张文质老师在《教师的使命》一书146页有这样一段话:
每个人的成长都有重要他人、重要事件、重要时刻。
我们要反省一下自己当老师有没有这些重要的因素呢?这些重要的事件、重要的他人、重要的时间,有时我会觉得这里有一种命运感。有的人会在特定的时间出现在你的生命之中,也可能是来成全你的,也可能是来毁坏你的,也可能要过了很多年之后有一些成全才被你认识到,他是有某种命运感的。
读了张老师的这段文字,感觉这段话就像是专门写给我的一样,也不觉把自己的思绪拉回到若干年前,回忆自己过往的经历,反思自己的成长之路。
是毁坏,亦是成全
1988年我刚上初一,贪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我也不例外。有一天上数学课,老师点名让我到讲台去板演一道题目。大概是太紧张了,面对题目我真的不知如何下手。等台上其余同学完成后走回座位时,讲台上只留下我一个人。老师看到后说了一句:“怎么还不下去?”悻悻然走回座位的我,从那一刻起好像完全成了数学学习的“绝缘体”。黑板上的每一个字母和数字我都认识,但是拼合在一起我完全看不懂是什么意思。日常的听课我只能抄写下老师黑板上的内容,作业也只能抄同学的,考试时每一次数学成绩都是不及格。就这样过了一年,这位老师去了一个政府部门工作,不再当老师,我才有机会换了另外的一位数学老师。
尽管第二位数学老师与第一位老师相比,教学能力,个人魅力都有很大的差距;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喜欢第一位老师,甚至特别讨厌第二位老师,只有我一个人内心默默的欢喜。因为面对第二位老师,我不再有恐惧,可以放松地听课,可以大胆的去办公室找他问问题。张文质老师说:“很多伤害就像树上的疤痕一样,无论这棵树怎样不断长高,那个疤痕都在,有时候强风吹过来,最容易折断的就是曾经受伤的那个部分。”是的,尽管我付出了加倍的努力,我的数学成绩依然无法超越及格线,因为我的内心深处对数学依然充满恐惧。后来临近初中毕业的一段时间,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如果我的数学仍然不及格,那么我就要辍学回家了,再也没有学可上。于是我开启了发奋自学模式,从初一的课本开始一节一节的看例题、做习题,终于在毕业考试中取得了我初中生涯以来的第一个数学及格分数——84分。
时隔17年之后,2005年,我在做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论文答辩时,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中的一位重要他人时,才真正面对、真正释怀。第一位数学老师是来毁坏我的吗?是也不是,当初的他一定是无心的,可是因为他的一句无心的话语,的的确确伤害到了我幼小的心灵。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又是来成就我的。
后来,上高中后我竟然一直担任数学课代表的职务,高考报考志愿时班主任的一句:小姑娘,将来当个老师还是不错的。联想自己的成长经历,立志要当一个不让学生害怕数学,还要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的老师。于是我所有的高考志愿中所有的专业都是数学教育。
如今,我已经担任数学老师24年了,每一届学生都听过我的成长故事,我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我的每一位学生,无论他是成绩优异还是学习非常吃力。文质老师说要多讲故事,少讲道理,其实就是想从故事中唤醒学生生命成长的自觉。学校曾经组织学生们分别在2014年和2020年进行过两次“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我都有幸入选,讲真,比获得了综合荣誉都开心,因为这是来自学生的评价,我特别珍视这份荣誉。
唤醒生命的热情
我的教师成长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和大多数老师一样,我也曾有过职业倦怠。文质老师在《教师的使命》第三辑中多次提到职业倦怠,尤其在132页中间这一段,读后让我有强烈的共鸣。真正的厌倦不是职业带来的,不是职业的难度、繁琐、琐碎带来的,都是自己对生命丧失热情带来的。一旦丧失这种热情,不但会使课堂变得极度乏味,教师的谈吐,穿着,面貌,以及与他人的关系,自主能力都会发生改变,当我们厌倦的时候,是对自己生命也厌倦了,对所有的一切都厌倦了,生活里再也没有诗意,包括阅读、行动、思考,这一切的一切“与我有何意义呢”?
2019年年初,正是我特别迷茫和困惑的时候,我不停地叩问自己,今后我除了教学、干班主任,我还可以做些什么?难道这份一眼能望到头的工作陪伴我到55岁退休就戛然而止了?还有13个春秋,我可以清闲坐等,放宽心态,看庭前花开花落。可是内心深处有个声音告诉我,也许我还可以做点什么。恰在此时,2019年4月我生命中的另一位重要他人——孙明霞老师出现了。当时并不知道孙老师底细的我为老师的大爱、执着、热情、有高度和内涵所打动,主动拜师,没想到因为自己的一时好奇,推开了一扇奇妙的大门,让我有了别样的洞见。孙老师带我走进明霞教师成长联盟,带我走进教育行走,认识了天南海北很多优秀的老师和榜样。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有共同志向和爱好的人会主动汇聚在一起,多么神奇,仿佛我现在还一直不相信这是一个事实。现在想来如果这个时间节点再早一点或者再晚一点,可能都会错过,和孙老师的相遇是如此美好,不多不少、不早不晚,刚刚好!
无论是明霞教师成长联盟还是教育行走,我看到有那么多热情、有理想、有追求的兄弟姐妹,他们是那样渴求学习和成长,他们又是那么无私与善良,默默付出,不求回报。
从去年的9月1日开始,跟随今天的主持人小尘老师坚持每天500字以上的打卡,至今没有断更。因为疫情影响,今年的教育行走没能成行,却因此结识了更多的优秀的老师,很多老师我只是久闻大名,却没有真正见过面,有些遗憾,相信来日相见的时候已经成为熟悉的老朋友了。在聆听老师们的分享中我逐渐感悟到,所谓教育就蕴藏在一些点滴琐事之间,老师们用教育智慧在点亮一盏盏心灵之灯。我也反思自己的专业成长和生命成长:
我校推行“以学为主,四步八环”的课堂教学改革,类似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模式。其实所有的模式都服务于教学,工作24年的我不知不觉掌握了不少教学技巧,可是有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有没有自己的教学理念?沉淀出自己的教学模式呢?没有。我总是想去学习新鲜的东西,总觉得新学到的才是最好的。读了《教师的使命》后我知道,无论是什么事情都会做的狐狸型,还是一生就做一件事的刺猬型,两者没有好坏之分。我可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让自己的生命更充实和丰盈,同时也不能忘记自己的专业成长。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优秀的教师终生都在备课,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作为数学老师,我把这句话翻译成数学语言就是:把你教给学生的学科知识作为分子,你头脑里的知识就是分母,这个比值应该越小越好,即作为分母的你头脑里的知识应该多多益善。
文质老师说“真正宽阔的课堂,那里有星辰大海”,这将是我往后余生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