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一直在我想看的电影名单里,前不久和小盆友一起在家看了,我俩都有点懵,感觉吃了碗“麻辣烫”,还是巨辣的那种!
我和小盆友连续几天都在回味剧情,讨论弗莱彻这个魔鬼最后是在报复安德鲁,还是在用另类的方式激励安德鲁。其实,是我们俩都不愿意相信弗莱彻是在报复安德鲁。弗莱彻的师者形象完全超出了我们的认识。导师对学生的“爱”,只体现在对专业的极致追求上,没有温情,只有逼迫、冲突,疯狂的要求和练习。弗莱彻逼着安德鲁练习、突破,安德鲁逼着自己练习、突破,两个人的疯狂互相叠加呼应,冲突如鼓点般密集,我和小盆友看得大气不敢出。按弗莱彻的理论,在教学中只拿中庸的“good job”来要求学生没有任何价值,必须最大限度激发学生潜力,促使他们不断突破自我,追求极致,最后成为无可替代的人。他认为庸庸碌碌的人一无是处。影片手法很写实,人物面部近景很多,故事简单但紧凑,直逼人心。影片在鼓声里戛然而止,但鼓点在心里无法停息。翻看这部片的影评,有人说看完这部电影,会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奋斗过,还真的说到了我的心坎上。
我联想到早些年看的另一部片子《心灵捕手》,关于心灵引导的故事,温情感人。片中罗宾威廉姆斯饰演的心灵导师赢得了很多人的心。可惜,罗宾威廉姆斯已于2014年因抑郁症自杀身亡。现实远比电影残酷。现实中的教育也总是复杂的多。天下没有几个弗莱彻这样的魔鬼导师,也绝少天才少年和心灵导师那样的相遇和碰撞。现实中,大多是平平常常的孩子,摸着石头过河的家长,心力交瘁的教师……电影再好也不会给你答案,但会引发思考,像是迷茫中照进来的一束光。
看电影似有机缘,我事先并不太了解《爆裂鼓手》的剧情,也不是有意拉小盆友一起看的,看了才发现和他一起看这部片子很合适。小盆友在看到弗莱彻朝学生大吼大叫、扔椅子的场景时,惊呆了,看到安德鲁为了达到弗莱彻的要求,练习到手出血依然坚持,挺受震动。其实,看完后我和他不断讨论这部片子,也是存了点小心思。小盆友平时比较懒散,学习上不太肯吃苦钻研,我希望片中安德鲁的执着能够触动他,也希望他知道严格的要求有时候也是必须。我说如果你小学时候学钢琴也有这么一股子劲,肯定会学得很好。他不置可否,笑了笑。小盆友没能坚持学钢琴,也有我和爸爸的原因。我一直希望小盆友能够学得轻松,在学中找到乐趣,反感一天到晚埋头学习,也不太愿意逼迫他练琴。但现在想想有些后悔,学任何一样东西,不下功夫学到一定程度是体会不到真正的乐趣的,浅尝辄止,最后便是放弃。想想,课业学习也一样吧。
但教育从来不是简单的问题,真希望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总是能够遇见一束一束的光亮,照亮我,照亮亲爱的小盆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