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到休假的时候都会陷入一阵左右为难的纠结期,原因是想去的地方实在太多。有我自己想独自旅行的地方,又有想带儿子去的地方,还有想带父母去的地方,而这三者在一开始的时候往往是不能调和的。
我喜欢自然和艺术,因此我爱的地方都离不开这两个要素。因为历史学得差,差到连朝代顺序都记不住,所以之前从来不喜欢历史文化的景点,看来看去就几座破庙、几个石人,几大片粗制滥造的壁画和从教科书里抄来的故事。
可是,历史是儿童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章节,我自己不太喜欢,但也得自动自觉的陪着儿子去看,去了解。而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体会出了我们的老祖宗们是多么的有思想,那些谋略放在现在一点都不过时,甚至更加的智慧。去年去了一趟山西,突然有了根的感觉,发现除了在内心wellgranted外,真的有一方水土是可以从中获得支持的。于是,看一些儿童版浅显的历史书,变成了一件有乐趣的事情,而陪儿子去旅游的地方,也成了我喜爱的地方。
我们花了两年的假期,带儿子去了以汉中、西安为中心的地区,南到四川的剑阁,西到秦人的发源之地甘肃礼县,东到鸡鸣三省的潼关。沿着诸葛亮北伐之路,走过一个个在演义上赫赫有名的古战场:阳平关、定军山、岐山堡、五丈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夹胄干戈不绝于耳。途径名士的安身之所,张良庙、武侯墓、炎帝陵,深感逝者如斯。我们穿越秦岭,太白山、华山、钟南山与我们擦肩而过,在雨中夜宿巴山读李商隐的“巴山寄北”。而那些农耕时期最重要的资源,嘉陵江、汉水、渭河一路陪伴我们,我们在秦晋鄂三省之交,登大潼关,看长河落日波涛汹涌;眺风陵渡,念古往今来气势如虹;没有千秋万代,只有白驹过隙。我们不巧错过了礼县的秦博物馆,却在宝鸡石鼓山偶遇青铜器博物馆,给我们讲述“我武惟扬”和“止戈为武”的辩证观;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人头缝里,我们研究了没尾巴的三彩马 ,小朋友被珍宝馆里的两口大瓮迷得神魂颠倒,而我特别垂涎那枚史上最牛老丈人创意的多面体煤精大印。
我们吃牛羊肉、肉夹馍、油泼面,就这样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想。慢慢的,历史书上的人物都鲜活起来,诸葛亮不光是演绎空城计的神,也是六征六败的将;秦岭不光是地理书上那条分切南北的线,还真是异峰突起,西当太白有鸟道,君问归期未有期的险阻。
旅行的意义,在我看来在于建立联系,在于融会贯通,而邀请这些古往今来的大伽们同行,会让旅途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