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90年代的我们跨入三十,三十,变成了整个社会舆论的G点。
“三十而立”就像是一个符咒一样贴在我们的脑门上,应该学业有成,有楼有房,事业已经有了小进阶,而且往上看最好还是闪闪发光,前途无量。
当然能做到的都是极少数,而更多数的我们,战战兢兢,没有多少过人的成绩值得吹嘘,被社会和上一代的七大姑八大姨放在放大镜下研究,这也不达标,那也不达标。
今天,我想,对“三十而立”这几个字,提出个人的新理解。
三十而立,立的是边界。
1、人与人之间的边界。
很多人喜欢说中国是巨婴国,很多人又把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归罪于原生家庭,好像是自己就是一个橡皮泥, 家长怎么捏,自己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自己没长好,就是家长的错,啃老都是家长们以前没教好自己,现在活该被啃。
诶,我就觉得奇怪了,那你自己去哪里了?难道已经三十岁了,最应该对你自己负责任的,不是你自己吗?
父母有父母的问题,世界上也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合适的父母,如果父母的一些行为让你受挫了,受伤了,小时候的你没有力量反抗,难道长大后的你还不能反抗吗?家长给你三餐与庇护,家长已经尽到了自己最基本的责任了,我们应该心存感恩,而那些过往的斑驳的记忆,带过给我们伤害的记忆,我想,值得我们去重新细品,以成人的眼光再去打量和重新感受自己的内心,也许可以重新成长。
三十岁了,我们已经是成人,而我们是个怎样的成人,责任在我们自己,而不在父母。
如果这个话题延伸出去,三十而立,我们应该把自己的责任和别人的责任分别清楚。很多人都会把自己的过错推给别人,或者把别人的过错归咎于自己,无形中就给自己增加了逃脱罪行的愧疚感或者本不该承受的压力,无用又无益,自以为自己很伟大,其实却是一个傻瓜。
我们该记住,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相连与否,如何相连,由我们选择;别人的喜怒哀乐,别人的笑骂,我们如何感受,是我们能自己决定的。
2、追求的边界
小时候,想要成为的角色很多,二十几岁时,努力尝试,感觉时间是用不完的,每三个月换一个工作也没什么问题,转眼到了三十岁,所有工作的新手都比自己小,突然觉得焦虑起来,才发现,自己的任何一项技能都缺少和年龄相配的深度。
有天在咖啡厅,我问一个在同一公司呆了9年才出来创业的姐姐,为什么我就是在一个事业里呆不住呢?这位姐姐给了我一个很直接的回答“因为你没有目标”。
当时我很想反驳,后面却觉得越来越认可这一记重锤。
我做的所有事,所有努力,大概都不是由于一个目标,都是焦虑致使的,我本身有着不错的天赋,做什么都取得不错的开头,但是都不得善终,因为我迷茫,我总羡慕其他人,无论做什么,都觉得别人的工作更体面,更有价值,导致不断跳槽,带着“这一定能得到认可”的心去工作。
三十而立,大概我们需要认真地为自己而活,为自己界定“成功”的定义。因为总不能拥有一切,我们要明确,时间、金钱、权利、自由、爱好,一切一切看似都具有极大吸引力的词,哪些能定义我们心目中所追求的东西?如果任由自己像一匹无疆的野马,乱跑乱撞,撞到南墙再往回,继续乱撞,那我想,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而如果我们能有一条稍微有方向、有节制的道路,虽然可能不快,但我们会有一颗坚定的心,走得心里有底,而且必将对我们所追求的东西越来越靠近。
从前我同时从事七样东西,精力透支,却仍受困于不受欣赏。
三十了,我深耕饮食业,我发现,里面的学问大得不得了,也有趣得不得了。我不再什么都追求,起码别人的认可,我是不关心的,我只想做好自己的事情,而一旦这个包袱卸下,我已经轻松了很多,不再羡慕别人,而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从此体会到了比过去更纯粹的乐趣。
3、价值观的边界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就算是再要好的朋友,也很难去完全认可另一个人的所有观点,而偏偏,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所认为正确的东西就是真理。
世界上的每件事,本来只是一件事,都是中性的,但每个人带着自己的价值观滤镜去审度这个世界的每一件事,每一件事,才有了高低好坏,才被赋予所谓价值。
我提出的这点,想表达的是,要控制住自己对自己价值观的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当我们审判别人,当我们生气地质疑别人时,可能也要提醒自己,“我认为对方有问题,只是从我的价值观出发”。对自己说出这句话,不是逼自己承认自己有问题,而是提醒自己,自己能选择不同的立场去理解这件事,能够看到自己想法的有限性,也许能够让我们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质。
今天是账号注册四年后的第一次打字,我很感谢朋友圈里看到朋友写作的消息,激起了已经渐渐冷却的写作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