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课堂中,会有两种不同的路线,一种是教师的预设,预设课堂中会发生的一切变数,但这些变数都在我们的备课中,孙悟空本领再大也逃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还有一种就是学生不按常理出牌,冷不丁冒出个程咬金,令老师措手不及。
可是教学是动态的,是变化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的思考、回答也是灵动的,我们需要跟着学生对“生成”的问题进行分析,适时的做出筛选,如果老师能将课堂上生成的话题引导好,这将是这节课的亮点,教师的素养也能呈现出来!
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在范读课文后,请学生自己在来读课文时,刘佳辰举手了,她说提出“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这个“系是读xi还是读,ji”,这个问题是没有出现在我的预设中,我猛然想起“系”在二年级的《下雨》一课学过,当时读“xi”,可是在第一课时,正确朗读课文这一环节,学生几乎读对了,我也认为他们都会了,没想到小女孩居然提出来了。既来之则安之,学生们刚好带着字典呢,何不现场操作一下呢。“同学们,当你对一个字拿不准他的读音时,应该怎么办”,孩子们马上回答“查字典”,于是课堂上的孩子纷纷沉浸在查字典的环节中,我适时点拨“可用部首查字法或音序查字法”很快就有学生查到了“系”字的读音,到底是哪个呢?我又引导他们看字意,根据字意去判断字的读音,吕欣怡回答了:“我觉得这个字的读音应该是ji,因为读这个音,“系”字的意思是打结后,比如说把鞋带系上,而云雾就像一根绳子系在山腰间的。”孩子的回答无懈可击,非常完美,她将生活体验与阅读感悟结合起来,这恰恰是需要培养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试想一下:如果我在课堂上直接告诉孩子们这个字的读音,也许他们也会记住,可是缺少的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问题由学生提出,又由学生解决,这一来一回,就是学习的过程,我们经常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适时的引导。作为教师,我们要练就捕捉“生成”的功力。课堂上每天都有或多或少的“自然生成”,关键是一旦遇上生成,我们是否能及时判断出它的有用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探索和积累,练就过硬的专业知识。
生成是“花”,我们期待花的绽放。预 设是“土壤”,只有在肥沃的土壤中,我们的教学才会游刃有余,我们希望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也更期待精彩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