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最喜欢放假,又尤其喜欢寒假。寒假就是春节的代名词嘛,对于天天闷着学习的小孩子来说,简直是诱惑力十足。
我小时候非常喜欢过年的日子,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就掰着指头算计日子,对了对了,还要一边念叨一些俗语“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除夕前的准备就在这一天天中完成,打扫屋子,炸各种肉类,准备满满当当的食物,贴春联窗花。这几天也累极了,大人忙着蒸包子包饺子炸丸子,小孩子要帮大人择菜打下手,也是忙得不亦乐乎。这时候的作业大多不被孩子放在心上,有过年这么大一件事,谁还管作业呢,父母也因此宽容许多。
一天天忙碌着,前后不过一个星期。待到盆盆碗碗装满了食物,屋里窗明几净,屋外装饰得红红火火,差不多也到了除夕。我们家的年夜饭简单,就是饺子。饭后爸爸带我们小孩子去爷爷家拜年,领着红红的压岁钱回家。妈妈也在家里收拾妥当,因为害怕小孩子乱吃糖,糖果向来是被妈妈藏起来的。回家之后,客厅的果盘里早摆满了吃食,各种糖果、瓜子、干果、水果,满满当当,幸幸福福。有时还会在春晚开始之前和弟弟妹妹一起下楼放爆竹,那些闪闪的小星光,也是我的小惊喜。
再说说除夕的重头戏春晚。我们全家都坐在客厅,围着茶几,吃着糖果看电视。从开场舞一直看下去,看着说着,笑着闹着。遇上相声小品全都聚精会神,捧腹不已。直到自己实在困的不行,和父母说过后再去睡觉。父母总是守着,等到十二点整点时还有放鞭炮煮饺子的任务。听着电视机里十一点五十九分倒数十秒的倒计时,我才特别真切地感受到新年的到来。一边激动着,一边欣慰着,整个人也欢腾在喜悦的爆竹声中,“爆竹声中一岁除”这话真不是假的。我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喜欢上了守岁,总是坚持到看完“难忘今宵”才去睡觉,这也仿佛变成我的一个仪式。
从前尚未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时,除夕夜是最不消停的一个晚上,尤其是午夜那会。这时候打开窗户,外面的鞭炮声震耳欲聋,焰火也十分好看。所以这会睡觉的我,总是伴着鞭炮的烟火气入梦的。
初一到初五,就是走走亲戚,唠唠家常,说说闲话。小孩子总是对桌上的糖果和零食感兴趣,还喜欢和哥哥弟弟一起放鞭炮。可能我放鞭炮的描述太多,这完完全全是因为现在不能体会到那样的乐趣,我十分怀念而已。拿到手的压岁钱往往是上交给父母的,当时有些抵触,现在总觉得,我以后也要给爸爸妈妈发“压岁钱”,他们也需要关爱不是吗?
再说说现在的春节,该做的食物一样不落,该买的东西一个不少。可为什么总觉得现在过年不如从前那般开心呢?我觉得,小孩子的世界是最单纯的,不需要思考太多,吃喝玩乐便好,吃颗糖果就可以忘记许多烦心事。长大后的烦心事变多,心境也不复从前。科技发达起来,交流方便许多,交通也方便许多,不再是“相见时难”,我们也没有从前那样珍惜春节见面的机会。昨晚一直忙着发祝福回复祝福的我,错过了春晚的一些精彩节目,这算不算是因为自身原因导致春节了无滋味的缘由之一呢?
不管年味浓淡,春节于我始终是很重要的日子。和家人团聚,和老友相会,红火热闹,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