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苏东坡是文化巨人、大文豪、文学全才,相信没有人会有异议。苏东坡不仅自己是文学全才、大才,其父、其弟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苏东坡父亲苏洵,字明允,一说自号老泉,就是《三字经》中所说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的那位。弟弟苏辙,字子由,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也是才华横溢。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苏氏父子就占了三席。旧时有一副著名的对联“苏才郭福 姬子彭年”,这“苏才”就是指苏东坡的才气无人能及。有人说是指苏家的才气,我觉得也可说得通,因为自古以来像这样杰出的文学家庭也很少见。
苏轼一生著作颇丰,有人统计,他一共作文4800多篇、诗2700多首、词350多首。历来的初中、高中、大学的语文课本都有苏东坡的诗文。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影响最大的,却是相比之下数量最少的词。苏东坡的词开豪放一派,与南宋的另一豪放派大词人辛弃疾合称“苏辛”。其实他和辛弃疾一样,都是豪放婉约兼备。
他知密州时,率众盛大出猎,他在词里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他更期望的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不过,历史没有给他机会。
被贬黄州,他与友人出行,道路遇雨,众人皆狼狈,而他却大声吟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尽管在黄州生活很艰苦,但苏轼的心态却好到极致。
同样在黄州期间,他游览了被人称为赤壁的地方,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尽管不是古战场,他仍以磅礴的气势,将眼前的大江与历史的长河融为一体,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超越了历代的怀古诗词。自此,便有了文赤壁、武赤壁之分。他想到了当年的周瑜,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对英雄的赞美,表达了他对英雄的仰慕,有着男人渴望成为英雄的心结。
号称“千古咏月第一”的《水调歌头·中秋》,苏东坡在开头问了与屈原、张若虚等人类似的问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中有“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之句,看是对传说中的月宫的描述,实际上是对官场尤其是对京城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恐惧和感慨。结尾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千百年来被人反复咏唱。这首词,有人说是在镇江金山妙高台所作,但不为学界公认,且存疑。
苏东坡一生有三任妻子,都姓王。第一任妻子王弗,是他老师的女儿,才华横溢,和他感情也很好。但天不假年,王弗因病于27岁去世。有一次他夜梦亡妻,写下千古第一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梦记》,词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整首词凄婉忧伤,深情真挚,令人动容。
苏东坡不仅在文学上成绩斐然,在书法和绘画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被后世认为是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黄庭坚将苏东坡书法分为三个时期,青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着。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自成一家。
苏东坡也精于绘画。他的画开创了湖州画派,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